】 【打 印】 
淩勝利:喀布爾時刻折射美聯盟政策的失敗
http://www.CRNTT.com   2021-10-05 15:54:14


塔利班人员进入阿富汗喀布尔机场(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評社北京10月5日電/據光明日報發文,20年前,美國因“9·11”恐怖襲擊事件而損失慘重。如今,持續20年的阿富汗戰爭以潰退收場。國際社會原本對美國遭受恐襲抱以同情,美國的盟國更是鼎力相助。不過,早在“喀布爾時刻”之前,美國與其盟國在阿富汗問題上的分歧已隨著戰爭持續而不斷增加,不少盟國紛紛撤離,美國早就陷入“衆叛親離”的境地。美國與盟國之間的利益并非鐵板一塊,美國強行將盟國捆綁在自己戰車上的聯盟政策注定失敗。歸根到底,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相互依賴的時代,各國之間的關系錯綜複雜,結盟對抗的思維已經不合時宜。

  強行捆綁的“志願者聯盟”

  20年前,美國發起阿富汗戰爭,得到了其盟國的大力支持。當時,“9·11”恐怖襲擊給美國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損失,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的盟國對其抱有極大同情,對恐怖組織幾近同仇敵愾。不過,令世界驚詫的是,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當時表示,“要麼跟我們站在一起,要麼跟恐怖分子站在一起”。這種一分為二、非黑即白的選擇題,實際上是美國脅迫其他國家進行站隊。對於美國的盟國而言,實際上別無選擇,只能全力支持美國的“反恐戰爭”,才能體現聯盟忠誠。

  盡管美國聲稱阿富汗戰爭所形成的是“志願者聯盟”,但實際不過是美國進行國際動員的一種手段,盟國只能紛紛前來納“投名狀”。美國在歐洲的盟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典、波蘭和亞太地區的澳大利亞、韓國、新西蘭等國都積極參與阿富汗戰爭。阿富汗戰爭可以說是冷戰結束後美國盟國追隨態度最為積極的美對外戰爭之一。為了改變傳統聯盟相對僵化的弊端,美國試圖打造以任務為導向的相對靈活的“志願者聯盟”。不過這種聯盟也存在根基不穩、難以持久等問題。美國動輒拼凑各種任務導向型聯盟也使得盟國感到疲於奔命,動力衰減。特別是隨著美國對外政策道義基礎的崩塌,以及美國國家實力的相對衰弱,不少盟友對美國已不再一味追隨。

  20年來,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從剛開始時幾乎“一呼百應”到最後成為“孤家寡人”,凸顯了美國聯盟體系的式微。<nextpage>

  盟友分歧與日俱增

  隨著阿富汗戰爭的曠日持久,美國與盟國關於這場“反恐戰爭”的分歧也不斷顯現。原本以為阿富汗戰爭是一場速戰速決的戰爭,誰曾想過這場戰爭會持續20年。隨著戰爭傷亡的不斷增加、戰爭開支的日積月累,美國盟友對於阿富汗戰爭的態度也逐漸發生改變,一些盟國或選擇退出,或選擇象征性參與。

  最早撤軍的是韓國。韓國在阿富汗戰爭中主要是“重在參與”,以表明對美國的聯盟忠誠。在阿富汗戰爭中,韓國派出了210人的隊伍。其中60人屬於醫療隊,150人屬代號“茶山”的工兵隊,主要為美軍基地提供後勤保障,基本沒有被安排作戰任務。不過,韓國人在阿富汗被綁架案發生之後,韓國很快就撤回了在阿富汗的軍隊。2007年7月,23名韓國平民在阿富汗被綁架,其中兩人不幸遇難,韓國花了2000萬美元贖金,才保住了21人的性命。此後韓國覺得在阿富汗作戰是引火燒身,默默選擇撤離。

  歷來獨樹一幟的法國是歐洲大國中率先撤軍的國家。2012年,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宣布法國將從當年7月開始撤出法國駐阿富汗的作戰部隊,并在年底之前完成撤軍。法國之所以不顧美國的挽留作出撤軍決定,與法國在阿富汗的利益和傷亡密切相關。對於法國而言,隨著阿富汗戰爭的持續,法國民衆多次質問政府,法國在阿富汗的利益何在?終於,一次自殺式炸彈襲擊成為壓垮法軍堅守阿富汗的最後一根稻草,法國從阿富汗撤軍的行動也因此比北約的原計劃提前了整整兩年。由此可見,對美國及其盟友而言,并非聯盟利益高於一切。

  隨著各盟國在阿富汗的人員傷亡不斷增加,利益不斷受損,盟國與美國的分歧日益增加,對這場戰爭的支持力度也不斷削弱,或選擇離開,或選擇削減駐軍人數,或遠離危險性作戰任務。阿富汗戰爭給美國及其盟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盟國不僅花費了大量軍費,還有不少人員傷亡,面臨的國際國內壓力也不斷增加。

  “喀布爾時刻”的潰敗,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美國與盟友的關系上。美國不顧盟友的強烈反對,堅持從阿富汗撤軍,并在撤軍過程中忽視與盟國的協調。這讓駐阿富汗的國際聯軍“群龍無首”,也迫使盟國在美軍完全撤離之前抓緊跑路。如為了防止本國軍人被遺留在阿富汗,德國國防部要求德國部隊在6月30日之前完成全部撤離。英國也在7月份撤離了絕大多數駐阿英軍,最後的英軍甚至不得不男扮女裝撤離。英國前首相特蕾莎·梅表示,英國追隨美國撤軍的決定恰恰表明英國對美國的過度依賴,給英國的外交政策帶來“重大挫折”。<nextpage>

  20年裡,美國的盟友在阿富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收獲的是對美國的不信任和失望。

  “結盟政治”非理性選擇

  長期以來,美國依靠廣泛的聯盟體系以維護其霸權,在一系列對外行動中要求盟國向其看齊。由於盟國對美國存在不同程度的戰略依賴,使得盟國在很多問題上不得不追隨美國,但這并不意味著盟國之間的利益一致。隨著冷戰後國際環境的不斷變化,美國與盟國之間的利益分化凸顯、戰略分歧增加,美國的聯盟動員能力有所削弱。在阿富汗戰爭問題上,盟國一開始對美國無疑持支持態度,不過隨著阿富汗戰局的混亂和目標的難以實現,盟國對美國的失望增加。盟國清醒地認識到,即便美國是當今世界最為強大的國家,也并不是任何問題都能搞定。

  在阿富汗,美國要求盟國對其不斷支持,為其火中取栗,到頭來卻是人財兩空,罵聲一片。自阿富汗戰爭以來,美國盟友對其軍事行動的支持更加謹慎,很難再現空前團結的一幕。伊拉克戰爭,法德兩大盟國極力反對;叙利亞戰爭,盟國行動不一;伊朗核問題,盟國更是希望勸和促談。凡此種種,無不表明美國借助盟國采取軍事行動的政策越來越不得人心。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利益交融不斷加深,傳統軍事聯盟政策已經越來越不合時宜。美國為了一己私利,不斷裹挾盟國為其服務,這種以霸權為目標的聯盟政策最終只能走進“死胡同”。

  風物長宜放眼量。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利益交織複雜,安全威脅已經不再是涇渭分明,簡單地通過聯盟來實現本國安全并不可取。面對各類全球性問題的日益增加,共同安全將更加突出。各國之間的攜手合作更有必要,合作共贏而非分化對抗才是各國正確的安全之道。

  中國主張結伴不結盟,通過廣泛構建夥伴關系,攜手解決全球或地區性安全問題。對於各國的安全戰略而言,中國用本國的實踐展示“結盟政治”并非理性選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