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2日電/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近日,一些商業機構聲稱只要“一張照片”和“一段人聲錄音”,就能利用AI技術“復活”逝者,讓其親屬緩解相思之苦。為證實其能力,部分商家還使用AI技術“復活”了一些已故明星,以此達到招徠顧客的目的。這一行為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引起關注,一些被“復活”藝人的親屬對此強烈不滿,要求删除視頻。
AI技術正站在風口上,存在巨大的商業想象空間。但是,在“技術變現”的過程中,應以恪守倫理為原則,以遵守法律為底線。民法典第994條明確規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遺體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死者沒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經死亡的,其他近親屬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這就意味著,即使斯人已逝,其面容、聲音等特徵信息仍受法律保護。上述事件中,商家若沒有取得相關近親屬的同意授權,就涉嫌違法。
用AI技術來延續親人的“數字生命”,還必須恪守倫理底線、彰顯技術溫度。不久前,一位短視頻博主為了撫慰自己的奶奶,利用AI換臉技術,將因病去世的父親“復活”,網友紛紛點贊。如此善意地使用技術,既為生者留念想,也為逝者保尊嚴,應當被鼓勵。這與某些只為博流量、謀利益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堅持正確價值導向的前提下,將前沿技術進行商業轉化不僅能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也能反過來助力技術水平的提升。當下,有人用AI技術找到了程序中的“BUG”,達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有人用AI技術“開天眼”,幫助醫生在患者的CT圖像中找病灶;還有人把AI技術用在影視作品的特效製作中,以此提升影視劇的觀賞性。這些真實的案例都能產出高附加值的經濟效益,也是“技術向善”的重要體現。
從“一鍵脫衣”到“復活生意”,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行業參與者不能將牟利訴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針對此類不法現象,有關部門也應採取措施,維護法律的嚴肅性,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