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港真》評論:香港為何有些人身份錯亂?
http://www.CRNTT.com   2019-10-28 15:46:11


  中評社香港10月28日電/香港《港真》28日發表靈子的文章說,“我是誰?從哪裡來?將到哪裡去?”是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三個終極問題。相傳這三句箴言刻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之上,千百年來拷問著人類的智慧與靈魂。這三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非常難以回答,特別是在如今紛亂的香港。 

  文章說,今天,如果要問一個香港年輕人,“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可能會聽到很多可笑、無知,甚至是荒誕的答案。 

  眾所周知,從進化論及主流科學的觀點上來講,現代智人源自非洲大陸,再由非洲遷移至歐亞等大陸,之後才進入各個沿海地區和海上島嶼。即是說,所有沿海地區及島嶼上的原居民,都來自臨近的大陸地區,這是科學界普遍的認知。 

  若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早在秦始皇時期已有嶺南設南海、桂林、象三郡,香港份屬南海郡番禺縣的記錄。東漢時,香港一帶一直延續由番禺縣管轄的制度。直至唐玄宗開元年間,朝廷在香港境內設立了屯門軍鎮,派員二千駐軍保護海上貿易,當時唐朝軍隊屯駐地成為了香港今日的屯門;唐肅宗至德年間,香港地區改屬東莞縣管轄;唐昭宗光化年間,香港新界五大氏族的原居民開始在香港定居。穿越千年時光,經歷漢唐盛世,香港一直屬於中國管轄,也說明了居住在香港的人,一直都是中國人! 

  再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過去香港的人口調查數據都顯示,香港人大都是由廣東省內不同鄉縣的人口組成,其中包括了廣府人、四邑人、潮州人、雷州人、鶴佬人和客家人等,截至2016年底,香港總人口數約為737萬,而香港來自惠州的人口多達100多萬人,即每7個香港人中,便有一個來自廣東惠州。加上來自福建、江浙滬、京津冀及東北等地區籍貫的人口,共同組成了“香港人”。這些人口,毫無疑問都是中國人。至於長居於香港的非華裔的人口僅僅佔總人口的7%左右。 

  若從語言學及民俗學的角度來看,香港的本地文化主要以漢族嶺南文化為基礎,主要以粵語或者是官府語言為主要方言,在習俗、節日、文化等方面,亦與傳統嶺南文化沒有太大差異。即使在英國殖民時期,港英政府也未在法理上做出過任何修改,一直認定香港人即是中國人,更甚至清朝的《大清律例》,一直被英國人延用至1971年,這其實說明了實際上英國人一開始就默認了香港人是中國人法理身份。 

  文章說,事實上,老一輩香港人一直都十分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分!在香港殖民百年的歷史中,老一輩香港人多次向殖民政府發出自己是中國人,拒絕被欺壓的聲音。在中國經歷困難時期的那段日子,老一輩香港人對來港避難的同胞展示了極大的包容,且與他們共渡時艱,創造出“七十二家房客”和“獅子山精神”這些香港賴以成功的重要精神財富。到了70年代的保釣運動,香港人向世界發出了“釣魚島是中國”的呼聲;而在面對華東大水災及汶川地震等自然災害時,香港人發起的大規模賑災活動震驚世界,對災區的重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而今,由於教育上的誤判和疏忽,導致香港年輕一代在回歸祖國二十二年後,竟然產生“香港人非中國人”、“香港自立”、“英國殖民時更好”等荒天下之大謬的想法,實在是令人扼腕。其實,在英國人殖民的百年時間中,香港人一直都被視為二等公民,就算是上層華人精英也需要在接受西式教育、能說流利英文及諳熟西方文化和法律制度後,才能被殖民政府所接受。事實上,英國人從未真正的平等對待過香港人。 

  另一方面,回歸後除教育上的失誤,部分別有用心的國家及人士,將中國在改革開放時出現的各種問題無限放大,亦令到香港年輕一代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出現抵觸。須知道,歷史上任何國家在改革發展時,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英美等西方國家皆經歷過這樣的發展過程,惟當時沒有被操縱的輿論,無限放大他們的黑暗發展史,更甚至把那段黑暗的發家史,美化成工業邁向現代化發展的偉大進程。而在英美等西方國家掩飾了自己黑暗的發展史,站穩了已發展國家地位後,卻以極其嚴格,甚至是苛刻的規定,要求其他國家須在沒有任何瑕疵,任何問題的條件下發展,並且將自己帶有偏見的價值觀冠上了“普世價值”的幌子,迷惑和誤導世界各地的年輕人,讓他們失去對自己祖國的信任及歸屬感。 

  要知道,人沒有十全十美,沒有人會不犯錯誤,更何況是一個國家,不要因為別人向你灌輸的偏見而輕易地去抨擊一個正在努力發展的國家。香港的年輕人啊,如果你沒瞎沒聾,請你們不要從別人的嘴裡瞭解中國,請邁開腳,走過羅湖橋,親身感受祖國大地美好的廣大河山及發展空間,不要把自己的前程毀掉。學會背靠祖國,好好享受“一國兩制”紅利,努力把香港建設的更加美好,才是你們應該做的事,因為香港才是你們真正的家,祖國才真正地將你視為一等公民,視為家人。 

  文章說,香港的年輕一代都應該知道﹕“我是中國人,我從中國來,要到中國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