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6月17日電/大華網路報17日發表點評文章說,眾所週知,九二共識是海峽兩岸協商機制的政治基礎,蔡英文就是因為拒絕接受九二共識,才會使得兩岸協商中斷。因此,未來有機會代表國民黨角逐大選者,如果偏離九二共識,則其一旦當選後能否促成兩岸復談,以重建台海和平穩定,便會成為疑問。
文章說,郭台銘是呼聲很高的國民黨籍候選人之一,他對九二共識的說法顯得幾乎沒有彈性,究竟是無意的了解不足,或是有意的衝撞大陸,外人無從得知,但其團隊必須充份認清,如果兩岸協商原有的政治基礎無法恢復,協商就只會繼續停擺,而這是無法彰顯國民黨比民進黨更能有效處理兩岸關係的,那麼政黨再輪替對兩岸關係便少有意義。此為郭台銘所須注意的。
他數度表示,“沒有一中各表,就沒有九二共識”;“我不會講九二共識,除非加上一中各表”。他甚至一度提出李登輝“兩國論”、陳水扁“一邊一國”式的一中各表,即“一個中華民族下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然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是許多人對九二共識的認知,然而表述成兩岸兩國就絕非九二共識的內容。
文章說,向來力主“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馬英九,為了避免重陷李、扁覆轍的危險性,就曾多次補充說明,一中各表不應表述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甚至台灣獨立。同樣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八個字應該連在一起的吳敦義,也曾說過一中各表不宜在大陸提出。也就是說,他們都知道一中各表在兩岸仍有分歧。證諸史料,台灣主張一中各表固然有根據,但是大陸主張兩岸“事務性商談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涵義”,也是自始的立場,所以台灣不能硬把一中各表套在大陸頭上。
進一步說,台灣許多人認為一中各表是兩岸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涵義,但實際上,當年兩岸取得共識的部份是各表一中原則,共識並未包括各表一中涵義。可謂是當年雙方同意一中原則各表而非一中涵義各表。
至於一中涵義如何,則有待未來的政治談判來處理,此即雙方求同存異、擱置爭議。若把九二共識發揮成兩岸各表一中涵義,就有“兩國論”、“一邊一國”之虞,並不符當年史實,所以大陸未曾承認定義不明的一中各表,但也未因台灣單方主張一中各表拒絕兩岸協商,畢竟至少國民黨堅持了一中原則。
重要的實例是1998年2月20日,李登輝交待“行政院長”蕭萬長在“立法院”宣讀一大段文字,開門見山即指出:1992年“兩岸針對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各自表述的共識。”此處說的是一中原則各表,用語非常明確,乃李登輝接受重要幕僚建議的精準概括,成為四天之後大陸海協會來函表示歡迎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前去訪問的關鍵,進而實現兩會首長首度不再透過第三地的辜汪上海會晤,以及二老進行空前的政治對話。而這句話之首的1992及其尾的共識兩字聯結起來,誠可說是九二共識之詞的濫觴。
文章說,有志大位的國民黨參選者,均須準確拿捏九二共識,以及參透2005年連戰據以達成國共和解、開創和平曙光的“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始能掌握重啟兩岸和平新局的鑰匙,為台灣帶來安全與繁榮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