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0日電/四川省宜賓市的涼水井中學正在上一堂體育課,但仔細看又不是傳統的體育課。這堂課開展了化學元素運用在體育游戲的學科融合課。學生的背上貼有化學元素的名牌,學生們根據化學反應,追趕相應的同學,從而完成化學元素的配尋。歷史課上,學生運用統計數字來發現各國興衰的模式。這些創新性實驗室課程是由張亮(音)設計的。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8月8日報道《在中國,一些學校正在進行更多創新而非填鴨式教育》,文章說,張亮解釋說:“我們要告訴學生的是他們學業背後的真實動力,是幫助他們了解世界是多麼精彩。一旦他們理解了這一動力,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會慢慢顯現。”
張亮的教育改革試驗并不是孤立的。從孔子學院、家庭教育到國外的華德福教育和蒙特梭利教育,一場草根的、備選的教育運動中在中國成功開展。教育專家希望這些新的教育方法對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學生都有益,并能培養出好奇心強、積極主動、獨立自主的年輕一代。
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中目睹的一切鼓舞了張亮投身教育。在那場災難中,他察覺到精神力量和適應能力往往會關乎生死。為了讓學生為生活挑戰做好准備,他決定把人性和人文主義重新放入教育中。
張亮認為,中國目前的教育制度的問題是學科劃分的方式切斷了學科間的邏輯連接。整個教育系統過於注重積累知識、通過考試和遵守規則。“這就使得學生感到學習沒有意義,很無聊。是某種強烈的外來壓力,促使他們前進”張亮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