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7日電/據媒體報道,北京時間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中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月軌上“浪漫牽手”
交會對接在中國航天領域已經是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在此前的載人航天工程任務中,中國航天器在近地軌道已進行過多次交會對接。但這次是在距離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軌道,技術難度更大。
在交會對接過程中,地面人員只能“觀棋不語”、不能參與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表示,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精度要求是厘米級,而目前地面對38萬公里外的測控精度是公里級,加之相較於神舟飛船的交會對接,月球軌道每圈有1/3的時間位於不可測弧段,因此人工導引至此結束,後續的交會和對接過程將由制導導航與控制(GNC)系統智能自主完成,這一過程稱之為近程自主控制段,這對GNC系統的自主管理、自主診斷、自主重構等方面提出了極高的智能和可靠性要求。
和中國現已掌握的地球軌道交會對接採用的“小星追大星”、用弱撞擊的方式實現對接不同,嫦娥五號軌返組合體追上升器屬於“大星追小星”,如果用撞擊的方式對接會把上升器撞飛。因此,嫦娥五號採用了停控加抓取的方式,在軌道器追上上升器、以相同速度飛行過程中,從後面“伸手”牽過上升器之後拉緊,實現對接。
創新“抱爪式對接”
國際空間站里,主要依靠對接機構來實現更大噸位的飛行器的組裝。載人航天使用的對接機構學名叫異體同構周邊式對接機構,在對接後可形成一個通道,方便航天員在其中穿行。與載人航天對接機構不同,嫦娥五號探測器採用了抱爪式對接機構方案,從“太空之吻”變成“太空牽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說,抱爪機構具有重量輕、捕獲可靠、結構簡單、對接精度高等優點,嫦娥五號採用了抱爪式對接機構,通過增加連杆棘爪式轉移機構,實現了對接與自動轉移功能的一體化,這些設計理念都是世界首創。
“所謂的抱爪,其實形象地說,就像我們手握棍子的動作,兩個方向一用力,就可以把棍子牢牢地握在手中。”嫦娥五號軌道器技術副總負責人胡震宇介紹說。
看似簡單的過程,但要在38萬公里之外高速運行的飛行器上實現,卻遠沒有那麼簡單。對接全步驟要在21秒內完成,1秒捕獲、10秒校正、10秒鎖緊。為此研製人員做了35項故障預案,從啟動開始到交會對接,全部採用自動控制。
微波“紅娘”助“牽手”
這次跨越38萬公里的“太空牽手”,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製的嫦娥五號交會對接微波雷達,作為探測器在月球軌道中遠距離測量的唯一手段,成功引導嫦娥五號實現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該對接技術是嫦娥五號任務中“四大關鍵技術”之一。
嫦娥五號交會對接微波雷達是一組成對產品,由雷達主機和應答機組成,分別安裝在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軌道器和上升器上。當軌道器、上升器相距約100千米時,微波雷達開始工作,不斷為導航控制分系統提供兩個航天器之間的相對運動參數,並進行雙向空空通信。
在保證交會對接測量“本職工作”的同時,微波雷達還升級了航天器之間雙向空空通信的“第二職業”。從雷達與應答機之間“一問一答”的傳輸方式,升級至軌道器與上升器之間的“溝通對話”,實現了遙控指令和遙測參數的雙向傳輸。“我們為這次交會對接打造的,不僅是‘千里眼’,還是‘順風耳’,升級後的它更小巧、更強大、更可靠。”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5所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總工程師孫武說。
此外,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製的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及I/F轉換電路組成的“慣測小分隊”,一路以穩定可靠的表現為嫦娥五號提供高精度加速度信息,為這次交會對接穩住速度。
在完成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在軌樣品轉移後,下一步,嫦娥五號探測器攜帶月球“土特產”,重新投入地球的懷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