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廢魚場改造成大閘蟹養殖場,蟹稻共生。(大公報) |
中評社香港8月9日電/大公報報道,港人每年吃掉1300萬只大閘蟹,今年10月終於可以品嘗港產的大閘蟹。有環保科技公司斥資2000萬元,活化新界多個荒廢魚塘成為大閘蟹養殖場,場內架設遮光網降溫,並引入地下水確保水質清澈,塘底鋪上膠板種稻形成“蟹稻共生”自然生態環境,配合紀錄儀監察水質、水溫和酸碱值提高產量,確保港產大閘蟹“住好啲”兼健康成長。
本港基於天氣和地理環境因素,一直無法養殖大閘蟹,所以港人以往所吃的大閘蟹,一般來自內地,少部分從荷蘭、台灣、日本進口。生態魚蝦蟹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程詩灝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養殖大閘蟹有價有市,只要成功克服各項難題,香港也可以出產自己的大閘蟹,早前從內地引入中華絨螯“長江一號”蟹苗,屬大閘蟹的正宗,確保爆膏味濃。
程詩灝從事生態教育範疇多年,熟悉本港環境生態,他留意到新界有不少荒廢魚塘,成功游說多個塘主,將元朗流浮山、河上鄉、尖鼻咀及天水圍多個魚塘,合共800萬呎的魚塘改裝成為大閘蟹養殖場。
克服炎熱天氣 控制水質
場地問題解決,但本港天氣炎熱,加上花崗岩為主,影響水溫和酸碱度,客觀環境條件不利於養蟹,如何逐一克服,成為重大難題。程詩灝的拍檔陳式立,是港大地球科學系博士,憑借地理及地質方面的專業知識,清理魚塘後,陳想到從流浮山收集蠔殼,平衡水質的酸碱值,此外又研究地下水流向,抽取地下水引入魚塘。
蟹屬水陸兩棲,為了讓大閘蟹“住好啲”,塘底鋪設由他們自行研製的膠板積木,再於上面種植水稻,程詩灝表示:“蟹可以在夾縫的空間休息,又可以爬上去唞唞氣,塘中同時養殖鯇魚等,形成一個自然生態圈!”
大公報記者上星期到河上鄉其中一個養殖場了解情況,蟹在圍網中爬來爬去,由於尚未完全成長,暫時只有一至兩両重,蟹鉗的部分也未長出絨毛,但已經非常生猛。
魚塘塘主之一、鼎豐華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建堯表示,目前這批蟹只換了數次殼,每一次換殼也會長大一點,接近十月,將脫殼近30次,足五至六両重,便可推出市場發售。
目標產50萬只 每只賣238元
記者現場觀察,塘邊裝設防曬網降溫。程詩灝解釋,溫度過熱有機會令大閘蟹生病,防曬網配合地下井水,就可以將魚塘水溫控制在24至25度,塘邊設置水質監察系統,方便收集水含氧量、水溫、酸碱值等數據,“如果數據出現異常,就會響起警號,以便找出問題盡快補救!”他表示,配合科學化措施,大閘蟹的存活率,可望提升至七成以上,對比傳統的養殖場,平均存活率只有三至五成,產量可大大提高。
這批港產大閘蟹,最快今年10月可以推出市場,目標產量50萬只,每只四至五両重的大閘蟹售價238元,“早鳥訂購”七折。陳式立表示,已有30間餐廳、酒樓、生果店預訂,包括米芝蓮摘星食店。另外,市民也可在網上購買,稍後更會推出一款手機應用程式,內含一款“煮食遊戲”,市民只要完成任務,隨時可以免費贏得大閘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