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6日電/大公報報道,香港中文大學領導的古生物學研究團隊最近發現,小型翼龍也能像大型翼龍一樣,在早於一億五千萬年前已能像鴨子一樣在水面起飛。中大團隊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該種小型翼龍可利用收緊的雙翼、雙足腳趾之間的蹼狀軟組織,以及手指在水面飛行,以捕食水中生物。
有風神之稱的翼龍作為會飛行的爬行動物,在鳥類還沒出現以前,獨霸天空好幾千萬年。牠們不是鳥類,也不是恐龍。除了捕食小恐龍和昆蟲以外,翼龍還愛吃魚。
翼龍是地球上第一個實現動力飛行的脊椎動物,牠們會時不時潛入水中捕食水生生物。科學家曾認為只有在海邊居住的大型翼龍才具有利用四肢在水面起飛的能力,例如翼展長達十多米的Anhanguera翼龍。
克服水表面張力 捕食水產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及其國際團隊,利用鐳射熒光成像技術(laser-fluorescence imaging)觀察小型翼龍Aurorazhdarchid的化石,分析其翅膀及足蹼上的細節。文嘉棋表示,化石的鐳射熒光成像提供了高解像度細節,更容易仔細分析小型翼龍的翅膀、手指和腳趾之間的蹼狀軟組織。團隊推算小型翼龍的身體構造能讓牠好像鴨子一樣,利用四肢在水面起飛,以擺脫水面張力的影響。
文嘉棋表示,小型翼龍和大型翼龍一樣,在水面上起飛也是手和腿一起進行。研究表明,Aurorazhdarchid在水面飛行時,腳趾之間的蹼狀軟組織壓向水面時會提供助力,而連接翅膀的第四根手指會同時收緊,其餘手指則會輕輕點水推動自己起飛,因此牠們能在水面停留一段時間來捕食水中生物。“水的表面張力會像膠水般把物件吸住,而體型細小的生物克服水表面張力要耗費更大的力氣。但是有了足蹼和收緊的翅膀,就能減少水表面張力的影響。”
侏羅紀港多火山 難留化石
近幾年,文嘉棋和團隊曾經嘗試過在香港找尋翼龍的化石,但是沒有找到。文嘉棋解釋說,因為侏羅紀、白堊紀時期的香港地區多火山,化石很難保存下來,而且香港面積亦較小,所以即使存在翼龍化石,要找到也很困難。而中國內地有部分地區的地質較容易保存翼龍化石,比如遼寧、河北、新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