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7日電/台湾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楊開煌在即將出版的九月號《中國評論》撰文,從政治邏輯角度分析台灣“公投案”。
文章首先指出,“公投案”的最初提案,應該說完全是為保民進黨勝選,和陳水扁個人政治生命考量的“內部消費”的選戰策略而已。而藍軍面對陳的“公投案”採取了“修正跟進”另提新案的辦法。台灣朝野啟動的“公投”案,为台海两岸投下变数。
對於這樣一個對現實國際沒有任何意義的策略,在民主、開放的台灣居然成為勝選的招式,文章以為根本原因是:
——台灣民主的困境。其一是民粹邏輯;其二是政客邏輯。
——兩岸之間進入“三無”時期。首先是“最無共識的時期”;其次是“最無互信的時期”;其三是“最無直接溝通的時期”。
而從政治邏輯角度分析,以形勢發展看,台灣朝野兩黨的此一提案,已引起國際社會的注視。此次的操弄,比較更具危險的地方在於國民黨的加碼跟進,從而導至台海地區的不安,影響到週邊國家的利益。所以大家都明確表態,希望台灣朝野知所進退,然而以目前島內的選舉形勢來看,“公投案”已成為一場鬥勇遊戲,所以,只能是一路拼搏到底。
以異同分析,民進黨的“公投入聯”和國民黨的“返聯公投”之間,既有相同相似的戰術考量,也確有十分不同的戰略意涵:
——從戰術言,其一,兩案均為因應08年大選的勝選考量,民進黨是故伎重施,國民黨是拒絕區割。此後民進黨如果再提類似的選戰口號,國民黨也有可能加碼跟進,對國民黨而言,反正是空議題,跟玩無益,但不玩有害。其二,兩案均是以台灣人民的行動來介入對“台海現狀”的定義權。
——從戰略論述而言,兩案的內在邏輯則不相同:“公投入聯”案,是尋求以“台灣”為名“加入聯合國”,提案名稱本身就包含了討好選民的悲情訴求,因為聯合國絕不能接受一個不是國名的“國家”的案子。“返聯公投”案,是尋求以中華民國的國名或其他名稱,“重返聯合國”。此一案名從法理上說可以具有正當的國際訴求,因為中華民國過去曾經在聯合國有席位。
至於中共面對此次台灣“公投案”的挑戰,其因應原則應是“掌握戰略制高點,主動運用壓力戰術”,而表現為用語嚴厲,態度堅決,行動充實,但保留且戰且修的靈活度。其目標上,最佳結果是台灣撤案,次佳是修正公投案之文字,再次美國總統公開表態或保証。
文章最後指出,在台灣方面,民進黨作為執政黨沒有理由自己違憲,公投案必須回歸國民黨的提案,在國際上才有解釋的空間。兩岸之間,一旦中華民國具有彼此都能接受“存在”,兩岸才能建構真正和平、穩定、發展、合作的架構,使台海安全穩定地回歸國際社會,各方都將在此架構下受益。
在中共方面,必認識到兩點:
——必須真正務實地、科學地在兩岸關係中給予中華民國適宜的法理定位,雙方才能結束目前無共識、無互信、無溝通的危險狀態。
——中共統戰部原本的職責就是和對手溝通,有了溝通才能測試互信,有了起碼的互信才能試著建立共識;有了初步的共識,“台獨問題”就是“中華民國”的內政,而不會對中共和諧社會、小康社會的努力構成挑戰,而使台灣成為中國現代的真正助力和協力,這才是真正“和平反獨”的有力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