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締造一個偉大的新新中國,需要全民參與,共同構建。 |
“中華民國”的根本意義在於它能管治整個中國,並在對外全權代表中國,這在它的創始憲法中獲得明確規定。後來,歷史發生巨大轉折,南京政府被推翻,國民黨黨政人員被迫流亡台灣。此時,“中華民國”的管轄範圍已經無法觸及除台灣以外的大部分中國領土。再過一段時間,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與大陸建交,這說明國際主流社會也不承認“中華民國”能代表中國。“中華民國”對內不能管轄大部分中國領土,對外不能代表全中國與主流國家打交道,因此,“中華民國”的國際合法性確實消亡了,它只存在於歷史之中。
那麼如何理解目前台灣本土的政權呢?台灣方面的學者也許反駁說,台灣目前的狀態是獨立的,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管轄範圍之內。這就是台灣問題的複雜之處。從法理上看,“中華民國”已經消亡了;但從現實看,“中華民國”五臟俱全,從大陸遷移至台灣,完全像一個國家政權那樣地治理著台灣。無論藍營學者還是綠營學者,都不會承認台灣當局僅僅是一個地方政權。他們的區別在於,後者要讓台灣重新建國;前者以為台灣已經是一個國家了。當他們共同面對大陸學者討論台灣政權的性質時,恐怕就要“一致對外了”。
實際上,造成兩岸這種格局的本因在於國際現實力量妥協的結果。這就是說,大陸雖然希望收復台灣,但其力量尚未強大到單憑武力就能解放台灣,在軟實力方面也沒有強大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台灣背後還有美日力量的支持。台灣雖然希望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其實力也沒有強大到可以無視大陸聲音而自行其事。美國也不願意看到這個局面出現,因為這會打破亞太地區力量結構的平衡。
中華第三共和國的概念
總體來看,台灣有三條路選擇:
一條是完全台獨路線,宣佈台灣建國。但很難,因為大陸佔據武力和法理的高地。任何新國家的成立,都需要履行一套程式,包括得到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批准。大陸堅決反對台灣獨立。
第二條是漸進台獨路線,這就是保持台灣現狀,不統、不獨、不武。這條路線的好處在於避免刺激大陸,又可以從大陸獲取經濟實惠。然而凡事有個限度,當大陸看穿了這套把戲、失去耐心時,這條路肯定也行不通。
第三條道路就是,以爭取台灣人民最大權益為底線,以實現兩岸共贏為目標,順應歷史潮流,完成和平統一中國的歷史使命,不做偏安一方的“小朝廷”。
如果台灣願意選擇第三條道路,大陸沒有理由不予以支持,因為大家畢竟都是中國人,有話好說,有事好商量。以中國人幾千年的智慧,肯定會在兩岸統一議題上有創新之路。這,筆者拋出一個中華第三共和國的概念,供讀者討論。這個概念的歷史依據是,現代歷史上曾經有過兩個共和國,一個是“中華民國”,即中華第一共和國;另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即中華第二共和國。統一後的未來中國將是一個富於活力、自由民主的新新中國,即中華第三共和國。統一中國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是一種凝聚兩岸人民、海外華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共同發揮兩岸各自優勢的創新工程。
目前,兩岸政學界似乎有這麼一種風氣,一談起和平統一大業,就開始念念有詞,討論安排官位座次。台灣方面時常有“矮化”、“吞併”等怨氣,忽視了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實,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這就是要建立一個強大的、深受世界尊重的新新中國。兩岸有著各自的優勢。大陸國力空前強盛,具備獨立抗衡外來欺侮的堅強硬實力;台灣身段柔軟,文化意識超前,具有受到世界各國尊重的雄厚軟實力,如果這兩股軟硬實力相結合,締造一個新新中國,那麼兩岸執政團隊的功德將彪炳千秋。
中華第三共和國淵源於前兩個共和國又不同於前兩個共和國。中華第三共和國擁有具有普世意義的核心價值觀:宣導科學發展觀;宣導民主自由精神;奉行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法則;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武力解決國際爭端;敢於承擔國際責任,履行自己的國際義務;實現耕者有其田、言者有其權、嚴禁貪污腐敗、人人生而平等的大同社會。在締造第三共和國的過程中,台灣方面可以努力汲取第一共和國的精華,特別是它的法治元素;大陸方面則發揚光大第二共和國的積極因素,尤其在反對外來干涉,維持國家尊嚴,以及解決民生問題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因此,筆者呼籲兩岸學界精英,將目光轉向未來,轉向新新中國,轉向如何締造一個偉大的中華第三共和國,避免陷入目前的僵局。與其把精力放在“中華民國”歷史地位的自圓其說上,倒不如把重點放在如何催生中華第三共和國;與其把簽訂兩岸和平協定作為當前兩岸關係的重點,倒不如把眼光聚焦於如何啟動中華第三共和國的制憲進程。
最後,筆者要提醒兩岸學界精英,尤其是研究兩岸問題的學者,要跳出專業狹隘圈子,讓更多的民眾特別是草根階層、80後的兩岸年輕人以及海外華人參與至和平統一中國的偉大事業中來。還是那句老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台灣問題同樣如此,未來的新新中國將屬於朝氣蓬勃的兩岸新一輩!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2月號,總第14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