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現階段兩岸文化交流必須重視的若干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21 15:16:28  


 
  現階段兩岸文化交流必須重視的若干問題

  25年持續的文化交流,促使兩岸關係發生了驚人的巨變,但與此同時必須看到,現階段正處於兩岸文化交流是僅僅滿足於熱鬧、秀場而無實質進展,還是保持熱絡、上升勢頭的同時,更多探索文化的價值內涵、取向,更多瞭解對方,以求達成共識的關鍵時期;正處於兩岸雙方能否消除誤解,排除障礙,儘快啟動洽商文化ECFA的敏感時期,為此有幾個重大問題必須特別關注:

  第一個問題:這幾年,島內傳出一種聲音,認為:文化ECFA不必為簽而簽,一切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對於這個問題需要指出的是,文化ECFA,是相對於ECFA而言的一種俗稱、簡稱,全稱應叫做“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框架協議”。文化ECFA是純屬意識形態範疇的重要協議,任何一方不能單方面人為主觀設定時間表。若急於為簽而簽,那即使雙方勉強坐到談判桌上,也會適得其反留下後遺症。

  但與此同時還必須看到,任何協議不經相關雙方充分對話、協商、談判,不經事關雙方反復爭執、磋商、互讓,怎麼可能成文、簽署、實施?文化ECFA,與兩岸雙方的共同利益及各自利益密切相關,沒有現成條文可以借鑒,可以套用,惟一可行之路須經雙方對應、平等反復協商,若只一味一再強調“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則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托詞、藉口,使難得機遇無奈喪失,大好時光白白虛度。要知道天上絕不會突然之間掉下一個大餡餅。因此如何恰到好處,掌握好洽商啟動快慢的火候、節奏,對我方是一個巨大、嚴峻考驗。

  第二個問題:近來島內有識之士指出,如今文化ECFA“陸熱台冷”,關鍵在於台方有疑慮,認為這可能是大陸又一“統戰陰謀”,是牽著台灣鼻子走,由文化交流快速走向政治認同。

  對於這個問題,不妨從已經歷一甲子的兩岸關係來分析。近60多年來,島內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勢力,最慣用的手法就是給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任何努力,統統貼上大陸“統戰陰謀”的政治標籤。中華文化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主軸、基礎。文化交流共促文化合作,文化合作進而逐步產生文化認同,再經長期融合,才有望塑造共同的文化價值。無中生有地將文化交流與政治認同畫上等號,不是頭腦空白、幼稚無知,就是虛張聲勢、有意攪局。在現階段重要的是雙方需平心靜氣,溝通瞭解;平等尊重,增加互信,而絕不能亂加猜忌,亂扣帽子,無端指責。

  第三個問題:近些年台灣為什麼極力提倡“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首要的是必須弄清楚文化的主、客體。中華文化作為一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的文化體系,包括了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湘楚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三秦文化、三江文化等地域文化。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文化呈現出明顯的多元性:它既有原住民的土著文化;更具有閩文化、嶺南文化的顯著特質;同時還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湘楚文化等大陸其他地區文化的特徵;此外,還在相當程度上曾受外來文化(如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影響。正由於台灣較之大陸更多地受到各種東、西方文化的撞擊和影響,從而吸收融合、相容並蓄了各種文化的有益成分。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頗具特色的台灣地方文化,不斷地豐富著中華文化的內涵,為中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但不管什麼時候,台灣文化的多元化中其主體性是不言而喻的,是屬於華夏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地域文化。中華文化始終是主體,其他從屬文化只能是客體,這是不能改變的客觀事實。台灣文化儘管有其濃鬱的地方特色,但我們可以毫不含糊地說:它實實在在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自然延伸和發展,與祖國大陸同屬於一個不可分割的文化系統。

  這幾年台灣當局為區隔台灣文化與大陸文化,刻意強調台灣文化的“台灣特色”,為的是凸顯以“台灣為主體”、“移民社會為根本”的文化史觀。如此一來,最令人看不懂的是文化原本是兩岸最重要的合作基礎,卻變為兩岸交流的最大障礙。多種時機多種場合一再強調台灣文化與母體文化的差異背後的用意耐人尋味。由此看來時時處處堅持“台灣文化與大陸文化同屬中華文化”的共識實在是很有必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5月號,總第185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