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給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造成巨大衝擊。 |
中評社╱題:新冠疫情對未來世界經濟的影響 作者:姜躍春(北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曉偉(北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將推動國際經濟格局的加速轉變。經濟全球化可能因疫情氾濫被按下“暫停鍵”,但不會是“停止鍵”。疫情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經濟全球化基本趨勢,疫情防控催生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或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成則無不成,中國始終與世界攜手抗疫,在國際格局的變幻中展現大國擔當。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今年以來最大的“黑天鵝”事件,正在全球擴散。其傳播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廣、殺傷力之強百年一遇。它將對未來的國際經濟走向產生重要影響。
一、嚴重衝擊世界經濟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波及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進出口貿易和消費等各個方面。美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等主要經濟體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各國政府為遏制疫情擴散採取的管控措施幾乎使經濟活動陷入“停頓”,世界經濟發展預期不斷下調。應對疫情和經濟“雙衝擊”需要更加有效的國際合作。單則易折,眾則難催,踐行多邊主義,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是有效阻擊疫情、實現全球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給全球經濟和全球金融市場造成巨大衝擊,美股在10日內4次熔斷,“OPEC+”談崩引發國際油價狂跌。市場對於經濟衰退的恐慌情緒不斷上升,一些經濟體陷入衰退已成定局,國際金融協會近日發佈報告稱,2020年全球經濟將出現1.5%的負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疫情衝擊將導致全球經濟萎縮3%,引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疫情蔓延導致的全球經濟停擺對不同經濟體影響不同:中國疫情防控有力,經濟基本面率先復蘇,人民幣匯率相對平穩。美國疫情前景尚不明確,預計第二季度GDP年化降幅高達34%,全年經濟萎縮5.9%。法國可能經歷“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經濟萎縮幅度或超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德國的經濟數據不容樂觀,工業訂單持續下降。歐元區經濟整體萎縮7.5%。日本經濟本已瀕臨衰退,疫情蔓延使其陷入技術性經濟衰退。金融市場的劇烈動盪也使新興市場國家經濟下行壓力增大,IMF預測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將萎縮1%。亞洲開發銀行(ADB)預測2020年亞太地區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為2.2%,而美洲和非洲的新興經濟體如巴西、南非、墨西哥等國家的股市匯率跌幅不亞於發達經濟體,資本外流壓力加大。
疫情對世界經濟活動產生了廣泛影響,各經濟體疫情控制速度和效果不一必將導致經濟恢復的時間快慢有別,加之各國自身經濟增長態勢的差異,也將影響各主要經濟體的實力消長變化。中國作為最早被新冠病毒侵害的國家,經過70天的奮戰,成為世界上最早控制住疫情,最快復工復產的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整體恢復將發揮“領頭羊”作用。而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由於防控滯後和蔓延加劇,必將拖累經濟復蘇前景。需要強調的是,本次全球經濟“危機”主要表現為主要經濟體因疫情擴散引起經濟活動的驟然“停擺”,是非經濟因素的外部衝擊所致,與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有著本質的區別。經濟活動何時重啟,唯一決定因素是新冠疫情何時得到有效控制。如果短期內(今年年中)疫情控制得力,不排除三季度起全球經濟出現“報復性”反彈的可能性。因此,我們有理由說,以中國為首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勢頭在疫情過後仍將繼續維持升勢,而西方經濟因“體力虛弱”,又遇“新冠”衝擊,經濟恢復常態的時間可能大大滯後。
二、急需強化多邊合作
疫情無國界之分,傳播無種族之別。疫情發生之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籠罩於國際社會,造成國際貿易萎縮,經濟復蘇乏力。新冠來襲之後,全球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衰退風險。在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不斷加深的今天,無論是應對危機,還是實現增長,單邊主義顯然不可取,衹有各國團結一致,加強多領域國際合作,才能有效抑制疫情蔓延,恢復全球經濟秩序,實現共同繁榮。
近二十年來,國際分工體系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全球投資貿易格局從傳統的簡單市場分工、產業分工走向價值鏈深度分工。國際分工體系在日趨細化的同時,也更加相輔相成。因此,將本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歸咎於別國貿易政策,鼓吹世界與中國“脫鉤”的逆全球化操作與後疫情時代恢復世界經濟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國際社會越來越認識到,在大概率到來的全球經濟“寒冬”中,衹有摒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歧視,堅定捍衛全球化和多邊主義,才能達到“抱團取暖”的效果。
抗擊疫情和應對經濟衝擊,亟須全球層面的協調行動。繼續發揮世界衛生組織、IMF、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常設多邊機構的宣導協調作用,加強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方面的引領作用。推動市場開放,確保全球供應鏈開放、穩定、安全和順暢運行,提振世界經濟復蘇信心。全球化時代,各國面臨的挑戰是共同的,責任是共同的,命運是共同的。疫情和病毒面前,沒有超然的旁觀者,衹有國際合作的躬行者。新冠肺炎疫情正以殘酷的方式表明,在一個緊密相連的世界裡,加強國際合作是應對全球性危機的唯一選擇。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導致國際市場醫療和防護設備緊缺。“封城鎖國”的防控措施也直接影響了國際物流和全球供應鏈的正常運作,特別是對外部環境變化承壓能力較弱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動盪使其難以在維護人口健康與避免經濟癱瘓之間實現平衡,進而引發經濟危機風險持續上升。應對經濟衰退,合作防範新風險亟需強有力的多邊合作。
三、不改全球化趨勢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無疑會對經濟全球化帶來一定的衝擊,未來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運行模式也許會發生一定調整,但其大趨勢難以發生根本性改變。
首先,疫情大流行必將對傳統的經濟全球化造成強烈衝擊。為防控疫情,包括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在內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均採取了邊境管控、區域封閉、人員隔離等措施,超過30億人處於隔離狀態。經濟的方方面面陷入停頓,引發生產停滯及貿易管制,導致各國經貿往來及其他交流暫時中斷,對全球供應鏈產生破壞性影響。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對過去的經濟全球化產生質疑,從而給全球化進程蒙上陰影。世界貿易組織(WTO)認為疫情阻礙了國際商貿的正常流動,使生產鏈癱瘓和物流受限,預計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將下降13%-32%。3月份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顯示,全球出口新訂單指數跌至43.3。未來幾個月,全球商品貿易可能維持疲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3月2日發佈的《中期經濟展望報告》也將2020年全球增長預期調降至1.5%。國際金融協會已連續三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ADB發佈《亞洲發展展望報告》稱,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經濟損失預計將達2萬億至4.1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1.3-4.8%。這些權威機構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都不同程度地給全球化進程帶來負面影響。
其次,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不會逆轉。全球化是國際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規律,有其內在的必然邏輯和合理性。從貿易路線的開闢到自由貿易體系的建立,世界已經經歷了三波經濟全球化浪潮。由於其“雙刃劍”特性,其發展歷程中也始終伴隨著逆全球化聲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的“梗阻”和“中斷”,使部分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出現“內向化”動向。但是,現代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國際分工的專業化和市場交換的便利化。因此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必然趨勢不會根本性改變,全球化作為生產力發展推動力的事實亦不會改變。隨著各國疫情防控取得積極進展以及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穩定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企穩回升仍然可期,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將繼續促進商品、資本和人員的全球流動。疫情過後的世界仍然是一個不可隔斷的世界。
第三,全球供應鏈也很難在短期內全盤改變。當前全球分工是世界各國比較優勢、資源有效利用和資本本質的必然結果,也是跨國公司在全球佈局上的戰略性選擇,世界各國在這一全產業鏈上下游所處位置及其作用,是經過長期自我尋找與市場供求關係的相互融合培育起來的。其流動規模之大、相互依賴程度之深、各方獲益之多,是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儘管疫情已成為跨國公司重新評估其供應鏈的因素之一,但疫情造成的短期衝擊難以從根本上破壞全球產業鏈的既有結構,大多數跨國公司不會願意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來徹底調整自身的全球佈局。
第四,疫情或將使全球化內涵和形態呈現新特徵。疫情促使相關國家對經濟全球化進行反思,可能會更多考慮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的自我掌控力,重新調整產業結構的內外佈局。從預防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角度將涉及國家安全的相關產業放在自己手中,其他部分還將服從市場規律留在海外市場,即每個國家或經濟體在擁有相對獨立經濟發展體系的同時,還擁有許多與其他國家緊密相聯的路徑,從而形成一種互聯互通、內外聯動、多元佈局的互聯情景,此其一。本次疫情是對世界各國治理能力、體制利弊的重大考驗,也是對世界大國發展戰略和理念的重大考驗。美國全程傲慢應對、衹掃門前雪,中國精準防控,並力所能及向世界伸出援手。中美矛盾進一步加深的背景下,未來世界將出現兩套體系,兩個“半全球化”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當然中美之間完全“脫鉤”也是極其困難的,因此兩個“半全球化”,也可以理解為兩個中心點的新型全球化形態。此其二。還有一種可能即凸顯區域化特徵。本來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進程中的一個子過程,也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戰後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基本形成了北美、歐洲和東亞三大中心板塊。全球的生產、貿易基本也是圍繞這三大板塊形成了三大生產和貿易體系,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的衝撞可能使更多的國家選擇周邊為主、區域優先的發展思路,從而形成突出區域化特徵的全球化路徑,此其三。不管哪一種全球化發展形態,開放包容和互利共贏都將是經濟全球化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
四、助推數字產業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在重創社會生產和經濟運行的同時,也有助於催生新的經濟業態和行業,倒逼科技創新變革和產品迭代,數字產業和產業數字化已經成為主導產業和新增長點。
一是5G、人工智能、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輪前沿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向各個領域滲透和擴展,支撐經濟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2020年是5G全面商用之年,“AI人工智能+大數據+5G+區塊鏈”將給很多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加速了新技術的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基因測序等不僅為城市應急管理提供了更為高效、更為便利的管理模式,而且還在病毒溯源、對症藥物、疫苗研製、重症救治上提供了堅實支撐。新信息技術的興起,將極大提升企業乃至社會的運營效率,在後疫情社會重建經濟業態、重構經濟規則、重塑全球價值鏈。
二是疫情加速產業迭代,展現出包括互聯網醫療、智能物流等新經濟形態的強大潛力。數字化將是醫療大健康產業轉型生存的必由之路,未來5G、AI、信息科技技術等在醫療領域的運用將更加普遍,互聯網醫療或將迎來革命性發展。同樣,疫情期間興起的高頻次、規模化的“站到站”式現代化無人智能物流也將在疫情得到控制後逐漸進入人們視野,融入日常生活。萬物互聯的時代必將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在其合作發展中,數字經濟將有力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產業和產品附加價值不斷提升。
三是疫情為新消費、新產品創造和拓展了應用場景,刺激了技術創新。疫情以特別的方式打破了慣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為創新探索提供了一個突破點。它不僅推動消費方式進一步線上化,加速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而且使紅外測溫、遠端辦公、視訊會議、線上教育、非接觸經濟等迅速從新鮮事物變為生活常態。這一趨勢性變化不僅為經濟發展節約更多的成本,也將為大大提高相關部門勞動生產率、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創造更多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五、提升中國影響力
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及其應對,客觀上是對每個國家治理能力的全面大考。中國在此次大考中成績突出,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普遍認同。
第一,疫情防控有力,提升中國影響力和感召力。疫情爆發,中國首當其衝,中國以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力量投入,展現出強大高效的組織和動員能力,用最全面最徹底最嚴格的舉措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績單”,贏得了抗疫“首捷”,為世界爭取了時間、積纍了經驗。在海外疫情急劇蔓延之際,中國投桃報李,與國際社會開展建設性合作。截至4月10日,中國已經或正在向127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緊急援助,其中包括提供資金、物資和派遣醫療專家組等,為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作出貢獻。新冠疫情有助於打破西方“民主—專制”兩分的舊有認知,使其客觀地認識中國的制度和文化優勢。
第二,急全球抗疫之需,凸顯中國的製造業優勢。疫情是一種壓力測試,檢驗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及其對全球的影響力。聯合國工業體系分類及發展報告稱,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涉及39大類、191中類和525個小類所有產品的國家。在全球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超過220種的工業產品產量佔據全球第一。中國的工業體系深嵌於全球產業鏈之中,是全球生產不可或缺的支點之一。中國的停擺導致全球供應鏈的“斷供”,而中國的積極復工復產無疑為目前全球抗擊疫情提供支持,以及為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的穩定和恢復貢獻力量。有資料顯示,從4月1日到4月12日,中國海關共驗放出口主要防疫物資價值165.6億元。已有54個國家和地區以及3個國際組織與中國企業簽署了醫療物資商業合同,74個國家和10個國家組織正在同中國企業進行商業採購洽談。防疫物資的快速生產能力凸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在滿足“抗疫特需”方面的大愛精神。
第三,命運共同體理念,獲得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同。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給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巨大威脅,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作為新冠疫情首個“受害者”,中國採取史上最勇敢、最堅決、最果斷、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在最短的時間實現境內清零,為全球控制疫情帶來信心、希望和經驗。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顯著提升。面對全球爆炸式增長的抗疫需求,作為世界製造業的“加工廠”,在最短時間內,大幅度地提升產能,為世界疫情地區輸出全球急需的抗疫物資和救治藥品。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將更趨牢固。經過“疫情大考”,各國人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在萬物互聯的當今世界,在無情肆虐的瘟疫和病毒面前,人類命運前所未有的關聯一體。中國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者”,任何時候都將與世界各國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共商共建、合作共贏。疫情過後,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社會必將更加深入人心。
總之,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將推動國際經濟格局的加速轉變。經濟全球化可能因疫情氾濫被按下“暫停鍵”,但不會是“停止鍵”。疫情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經濟全球化基本趨勢,疫情防控催生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或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成則無不成,中國始終與世界攜手抗疫,在國際格局的變幻中展現大國擔當。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5月號,總第26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