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論兩岸關係的十個方面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21-03-10 13:50:07


 
  四、“革故”與“創新”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成功地領導了三場革命的勝利。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以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在中國人民不斷進行反抗封建統治和外力侵略的激烈鬥爭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進行了28年浴血奮戰,勝利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歷史,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偉大飛躍,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和進程,這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新中國成立後,順利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獨立且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積纍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十分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這是第二次偉大的革命。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入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同時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經過艱辛探索,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綫和基本綱領。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飛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是第三次偉大的革命。

  應有力地打擊并遏制“台獨”分裂勢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將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一項崇高的歷史任務。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即提出了“解放台灣”的口號,武力解放台灣成為既定戰略方針,此時的對手是以蔣氏父子為代表的國民黨當局。之後隨著兩岸關係發展和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央對台方針政策有了新的調整和發展,積極釋放善意,加強有效溝通,努力尋求國共第三次合作。然而,民進黨逐漸發展壯大并走入台灣的政治中心,執政後與其它“台獨”勢力沆瀣一氣,逆歷史潮流而動,罔顧事實、處心積慮,大搞“去中國化”和經濟、文化脫鈎,以民主自由為幌子,進行政治操弄,企圖製造“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民進黨當局為了實現小團體和個人的私利,在島內大搞綠色恐怖裹挾民意,意圖煽動台灣民衆與大陸同胞的對立,還不顧廉恥地諂美媚日,引狼入室,極力醜化抹黑大陸,耍弄詭計,想方設法讓台灣脫離祖國的懷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願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因為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對兩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台灣同胞。”對“台獨”這種民族的敗類、人民的罪人,應當進行“拉清單”式的堅決打擊,對“台獨”分裂行徑應當進行全力阻遏。

  治理方式和治理體系可以且應該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歷史和實踐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中國的社會實踐有著巨大的適應性、契合性。中共并沒有因為已經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就固步自封、舉步不前,而是更加不斷地與時俱進、勇往直前,提出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三步走”發展目標。第一步是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第二步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三步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探究“一個中國”框架下的治理理念和模式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本之道。破解兩岸困局,建立既統一治權又符合兩岸特定關係的治理方式和治理體系需要凝聚兩岸同胞共同的政治智慧和民族擔當。“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在香港和澳門的成功實踐表明,“一國兩制”是解決香港、澳門歷史遺留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門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政治制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不應該成為長期對立的理由,更不應該成為叫囂“獨立”的藉口!我們應該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在“一個中國”的認知下,兩岸雙方開展積極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共同關心的問題,共同探索革新,努力尋找“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

  五、“民粹”與“民主”的問題

  民進黨標榜的所謂“民主”是披著民主外衣的“假民主”、販賣的是“民粹”雜燴。台灣目前雖然維持著“五權(立法、行政、司法、監察、考試)”的基本機構,但權力配置已明顯呈現出“三權分立”和“總統制”色彩。台灣在短時間內從“威權社會”走向“民主社會”過渡後,在學習西方民主制度、方法和形式上可謂深入,多黨制、全民選舉、議會制、三權分立、言論自由、司法獨立等,一切西方民主該有的形式台灣應有盡有,但卻并沒有因為“民主政治”的到來而變得更加安定繁榮和諧。藍綠兩黨以選票為中心無底綫地操弄政治、誘導選民,衹有選戰、沒有是非,被操縱的民意裹挾著公共決策,背後盡是政治利益、政治算計,甚至是政治傷害。這種所謂的“民主”在本質上衹是少數人行使私權利的工具,且已逐漸形成上台搞黑幕,下台不服輸,議會鬧哄哄,輿論無下限的惡性循環。從陳水扁巨額貪污卻能逍遙法外,蔡英文隨扈利用專機巨額走私緊俏物品的醜行最後則不了了之的行徑可以看到,公權力在私權利面前顯得一文不值。又如,民進黨以“轉型正義”之名行政治清算之實,建立“東廠”,打擊政敵,加強對媒體輿論掌控,對持不同政見者惡意打壓;再如,國民黨執政期間,嘗試同意進口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蔡英文則是以“維護民衆身體健康”為由帶頭堅決反對。而民進黨上台了,卻又是另一副嘴臉,不顧民意反對,為政治目的執意開放美國問題豬肉入島,以企圖換取外部勢力對“台獨”勢力的支持,這個時候民進黨當局怎麼就不顧“民衆身體健康”了呢?“雙標”體現淋漓盡致。

  祖國大陸的“協商民主”獨具優勢。“名非天造,必從其實”,三權分立、多黨輪流坐莊是實現民主的一種方式,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唯一評判標準。以西方民主標準來評判大陸的民主政治,衹會得出錯誤結論。民主不是一個口號或標簽,而是一種通過對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探索,從而實現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手段。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大陸所采用的民主政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哪個人脫離實際的奇思妙想,而是根植國家歷史文化、符合中國國情、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成果開辟的政治發展道路。判斷一種治理模式和制度究竟好差,關鍵要從基本國情來認識,用實踐效果來分析,以人民意願來衡量。大陸的民主實踐符合國情,適應了國家發展要求,體現了人民意志,在實踐中發揮了巨大威力和作用,彰顯出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大陸的民主不僅體現在政治方面,在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也都有涉及。大陸的民主不僅是投票權,而且是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中廣泛問題的民主協商;大陸的民主不僅是國家政治運作的層面,而且是在基層社會各方面的民主實踐。正是有這樣廣泛而深厚的民主制度安排和民主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得以激發全社會的活力,在短短的幾十年裡就取得了快速發展的奇跡。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堅持通過制度變革與體制創新來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堅持以民主政治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根本上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維護著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2020年抗擊新冠病毒的成功,充分證明了中國式民主社會治理體系的有效與成功。

  六、“同”和“異”的問題

  堅持聚同化異,畫好“同心圓”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原則。因歷史及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兩岸各自走了一段不同的路,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了很多客觀上的差異,但不可否認和忽視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兩岸也存在更多更大的“同”。要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必須求同存異,乃至聚同化異。

  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兩岸最大公約數,是最根本的“同”。“九二共識”是兩岸雙方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核心意涵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性質,即“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不是“兩個中國”,也不是“一中一台”。表明了兩岸共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追求國家統一的態度,體現了雙方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對兩岸建立政治互信、開展對話協商、發展兩岸關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兩岸關係的基石和定海神針。“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不是現在才賦予的,也不是大陸單方面賦予的,而是經過兩岸有關方面明確的授權認可才確認下來的,且已得到了兩岸民意的廣泛支持,把“九二共識”窄化為“國共共識”是不對的。從台灣法律和體制上來說,沒有道理不承認“九二共識”,因為島內規範兩岸關係的法律規定,明確兩岸是兩個地區的關係,不是國與國或黨與黨的關係。雙方議事是通過國台辦、陸委會來進行的,而不是外交部門。衹有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才能得到改善和發展,兩岸大開放、大交流、大合作的局面才會形成,台灣同胞就能受益,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才能得到有效維護。

  增進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福祉應成為兩岸共同的追求。兩岸各種利益的糾葛構成兩岸關係的總和。其中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利益;有些是兼容并蓄的,有些則是衝突排斥的。求同存異就是培植擴大共同的利益,找到共同的目標追求。按利益的政治屬性,兩岸共同利益可以區分為政治性共同利益和非政治性共同利益。非政治性共同利益則包括經濟、文化、社會、科技、能源、環境等方面,政治性共同利益包括政治、外交、軍事、安全、戰略等領域。大陸致力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主張,不斷鞏固、擴大現有的兩岸共同利益格局,并努力在現有基礎上培植更為多元、寬廣、綿密的共同利益,拓寬領域,提升層次,推動兩岸非政治性共同利益的不斷增長,來循序漸進地逐步培植兩岸政治化的共同利益,這是破解兩岸問題的必由之路。

  台灣大學張亞中教授提出了實現兩岸共同體的七個夢想,倡議兩岸應著手開展文化統合、貨幣統合、經濟統合、身份認同、安全認同、國際參與以及和平框架等七項統合工程。台灣衆多有識之士也呼籲通過共同發掘、創建當前“兩岸和平發展”進程中所具有的進步價值與理念,進一步構建具有共利性格和共同成就的“兩岸共同家園”的目標與前景,一同參與此涵蓋大多數人民利益的偉大歷史事業。培植共同利益必須遵循的兩個原則,一是推動程序上采取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的路徑,二是操作策略上遵循上下結合、官民協作、降低門檻、減少管禁的措施,共同推動共同利益的發展。

  形塑兩岸共同價值是求同存異的有效手段。亨廷頓說,文化既是聚合的力量,也是分離的力量。承認、擴大共同的價值認同將會帶來融合、和諧與進步。抹煞排斥歷史記憶衹會帶來泯滅、無知和衝突。首先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萃取兩岸共同價值,因為中華傳統文化已完全融進了兩岸同胞的血液,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更是兩岸同胞寶貴的精神財富。哲學家成中英先生認為,傳統中國的價值體系包含了和諧、真理以及正義的要素,兩岸的共同價值當然也蘊含著這些基本元素。中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內聖外王”、“王道”、“權變”、“忠孝仁愛”、“仁義禮智”、“四品八德”、“禮義廉恥”等價值要素,理應是兩岸共同價值的重要來源。其次要從當今世界的優秀文明中提煉兩岸共同價值,充分吸納當代各國文明中的優秀元素與合理內涵,以科學、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來豐富兩岸共同價值的內涵,堅持合作共贏理念,信任而不是猜忌,攜手而不是揮拳,協商而不是謾罵,以共同利益為重,推動兩岸關係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第三要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中催化兩岸共同價值,除了尊重兩岸同胞固有的鄉愁、家鄉、家園、家國的價值外,形塑兩岸共同的人文關懷與共同命運的價值追求,建構起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崇仰互信互愛、尊重人權、張揚個性、推廣博愛的思想,弘揚理性溫和、謙讓敦厚、悲天憫人、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才是真正展現親民愛民、民胞物與的政治真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