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中華傳統宗教源於祖國大陸,眾多神明皆來自祖國大陸。 |
中評社╱題:兩岸諸神同祀凸顯共同歷史文化精神家園 作者:何長清(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張文生(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
【摘要】一直以來,以佛、道教及民間信仰為代表的中華傳統宗教構成台灣宗教信仰主體,擁有的信衆衆多,超越了藍綠分野,致力於推動“去中國化”的民進黨等綠營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本身就是中華傳統宗教的忠實信衆。台灣的中華傳統宗教源於祖國大陸,衆多神明皆來自祖國大陸,象徵台灣長期以來就是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員,至今兩岸仍維持“諸神同祀”的共同宗教信仰體系,表明當前政治、軍事的對立無法斬斷兩岸的內在信仰聯繫。兩岸“諸神同祀”,表明兩岸民衆同處中華文化的精神大家園,共同維繫著兩岸共同的民族與文化認同,這是民進黨當局任何“去中國化”圖謀必將失敗的關鍵所在。應該繼續以中華傳統宗教信仰為媒,促進兩岸經濟社會文化融合,進一步建設好兩岸共同精神家園。
自明末清初以降,大量閩粵移民為求生計冒險渡過黑水溝來到煙瘴之地的台灣,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歷經幾代人的辛勤墾拓,將台灣開拓成為數以萬計同胞安居樂業的新家園。幾百年來,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與祖國大陸高度融為一體,是祖國大陸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自近代以來,歷經甲午戰敗,日本割占台灣、殖民統治半個世紀,以及光復後因內戰國民黨殘餘勢力退據台灣,兩岸政治、軍事對峙至今,但是台灣主權歸於中國的事實不容置喙。然而,隨著台灣政治轉型以來,“台獨”分裂勢力逐步壯大,公然推動分裂祖國的各項分離活動。面對祖國大陸堅決打擊“台獨”分裂活動,眼見各種公然挑釁兩岸主權統一的“法理”台獨行徑不得人心、紛紛以失敗告終,他們又以比較隱晦性、阻力小、漸漸的方式在台灣內部推動去“中國化”運動,不僅打著“本土化”的旗號篡改歷史及語文教科書,對年輕人實施“獨化”教育,還打著“轉型正義”的名號推動“去蔣”、“去孫”活動。而近些年來日漸流行於台灣社會的大陸流行文化,如大陸綜藝、古裝影視劇,以及“抖音”、“小紅書”,掀起擔憂“天然獨”變“潛在統”的熱議①,統統被“台獨”分離勢力視為“統戰”台灣的洪水猛獸,欲藉助公權力禁之而後快。
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台獨”分裂勢力,挖空心思推動“去中國化”的“台獨”分離活動,手段層出不窮,行徑越發乖張,看似構築了一張防範兩岸民衆心靈相通、互通往來的“隔離墻”,實則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其中,以中華文化為載體的台灣傳統宗教信仰,作為兩岸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進黨當局再怎麼“去中國化”,也無法撼動、仍然起到抗拒“台獨”分離活動的強大“軟實力”,可以稱得上是維護“中國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 ②。富含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佛、道教及民間信仰幾百年來深深扎根於台灣民間社會,早已成為台灣同胞的文化基因,於無形之中影響台灣民衆的日常生活起居、規範台灣社會倫理價值,是聯結兩岸歷史文化、促進兩岸民衆心靈契合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中華傳統宗教信仰占據台灣宗教信仰市場主流
所謂中華傳統宗教信仰,指的是在漫長中華文明長河中由本土形成、孕育的宗教信仰,或者由外界傳入中國、經過歷史長期融合形成的彰顯中華文化特色的宗教信仰,一般而言,包括本土道教、佛教以及儒釋道三教結合形成的民間宗教信仰。中華傳統宗教信仰深深扎根於華夏沃土,深刻影響中國的哲學、道德、心理、文學、藝術、語言文字、民俗、養生、醫藥以及它們的物化型態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宗教受到兩岸同胞廣泛信仰,迄今為止,仍在世界文明中熠熠生輝,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台灣地區是個高度信仰型社會,迄今保存了大量古老的中華傳統宗教信仰,兩岸歲時節慶、生命禮俗及宗教信仰高度相似,一直維持“諸神同祀”的現狀。據台灣當局行政部門於2015年推動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7期”抽樣調查報告顯示,島內民衆信仰佛教者19.9%,信仰道教者16.6%,信仰“民間宗教”者35.5%,信仰天主教者1.5%,信仰基督新教者4.5%,沒有宗教信仰者僅19.9%,高達八成民衆具有某種宗教信仰,還有許多民衆同時具備兩種以上信仰④。由此可見,台灣是個高度信仰型社會,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口占80%,即大約有1900萬台灣民衆具有宗教信仰,而信仰佛道教及民間宗教者占72%,多達1700萬!另外,根據台當局部門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台共有寺廟教堂15211座,其中佛教寺廟2333座,道教(含民間宗教)宮廟9296座,一貫道道場207處⑤,三者寺廟(道場)總計11836座,占全台寺廟教堂數的77.8%。由此可見,無論是信教人數、還是寺廟道場數,中華傳統宗教信仰占據全台宗教信仰的絕對多數,是台灣主流宗教信仰,對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中華傳統宗教信仰孕育兩岸歷史文化基因,是兩岸人民骨肉天親的文化象徵
在台灣地區,多達1700萬台灣同胞信仰的中華傳統宗教,內涵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當前台灣民衆廣為信奉的佛、道教以及儒釋道雜糅的傳統民間信仰是來自祖國大陸的先民自大陸原鄉傳播而來,存在根與葉、源與流的歷史傳承關係,自從這些宗教信仰在台灣落地生根以來,就打上了鮮明的中國印記。
不論是傳統漢傳佛教還是齋教,在法脈傳承、教理儀軌等方面,都與大陸佛教有著法乳一脈的歷史淵源。⑥其中,居於台灣佛教主流的漢傳佛教與祖國大陸的淵源可以根據在台傳播、發展的時間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自明鄭以來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這三百來年的台灣佛教主要是隨閩粵移民渡海來台形成的具有閩粵地域色彩的漢傳佛教體系,以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山湧泉寺為中心,形成的湧泉法脈三百年來在台灣傳承發展、連綿不絕,三百年來一直維繫著熱絡的法脈聯繫。這一時期的台灣歷代僧侶,皆赴福建鼓山湧泉寺受戒,以鼓山所學戒律及佛法,回台廣為弘傳。難能可貴的是,即使是日據時期,面對異國殖民統治者阻斷兩地交流、推行“皇民化”運動、妄圖割裂台海兩地宗教的歷史文化連結,台灣衆多佛教僧侶仍然排除萬難赴福州鼓山湧泉寺受戒,維持傳統的法脈傳承,回台繼續傳承祖國大陸的戒律儀軌。日據時期台灣佛教團體普遍存在一種與祖國大陸佛教難以割捨的“鼓山情結”⑦,台灣佛教界以赴鼓山受戒及交流學習為榮,其中尤以高雄大崗山寺、台南開元寺、苗栗法雲寺、台北淩雲寺和基隆月眉山靈泉寺為代表的台灣佛教五大法派表現為甚。這些寺廟的高僧大都有過在鼓山受戒的經歷,他們與鼓山湧泉寺存在深厚的淵源,長期保持友好往來。
其次是台灣光復後中國大陸新的佛教勢力融入台灣,最終形成以慈濟、佛光山、中台山和法鼓山為代表的台灣佛教超級大教團,推動中華漢傳佛教欣欣向榮,以“人間佛教”為旗幟,進軍歐美基督教核心區弘揚中國佛法,引領國際宗教潮流。1949年前後,一大批外省籍僧侶隨國民黨當局渡海來台,為台灣佛教注入新鮮血液。1950年初,在國民黨當局的扶持下在台北恢復“中國佛教會”,不久即確立以江浙籍僧侶為主導的台灣佛教主流體系,江浙籍僧侶長期執掌“中國佛教會”,積極消除日據時期台灣佛教深受日本佛教荼毒的影響,十分注重傳戒,規範中國傳統佛教叢林修行制度,推動台灣佛教的“祖國化”,并在台灣踐行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改革。當代以佛光山、慈濟功德會、中台禪寺和法鼓山為代表的台灣佛教四大教派就是以外省僧侶為主導建立的、踐行“人間佛教”革新的佛教超級大教團,有力帶動中華傳統佛教復興,并在全球廣建道場,弘揚中國佛法,有力推進了中國佛教的全球化。
不僅如此,台灣佛教還西進大陸、反哺祖國大陸,強化兩岸佛教的根與葉、源與流的法源關係。隨著海峽兩岸在1980年代開放民間交流,台灣佛教團體紛紛回大陸探親弘法、拜謁祖庭,與大陸佛教展開交流,更加密切了兩岸佛教的親緣關係,推動建設兩岸精神家園。其中,台灣佛光山星雲法師更是親力親為,數十年來孜孜不倦,率領佛光山弟子赴大陸弘法探親,推動兩岸佛教交流往來,并斥巨資修建揚州鑒真圖書館、重建佛光山祖庭江蘇宜興大覺寺,以宗教的柔性力量,積極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同佛教一樣,台灣道教及依附於佛、道教的台灣民間宗教也是源自於祖國大陸,在台發展壯大,不分族群、超越政治,長期受到廣大台灣民衆的信奉。台灣道教源自於大陸東南省份,在教派上基本屬於正一派及其下屬的閭山派,其道壇道法、儀軌科儀皆沿襲於祖國大陸,至今仍保留了許多中國傳統道教科儀,兩岸民間開放交流之初,還出現中國大陸派人赴台學習台灣道教傳統科儀的有趣現象。1949年大陸政權新舊交替之際,更有道教正一派的龍虎山天師傳人張恩溥隨國民黨當局赴台,并於1966年在台建立“中華道教總會”,輔導台灣道教各派整理經懺科儀,整合台灣道教系統,促進台灣道教對外交流。目前,與祖國大陸一樣,台灣民間廣泛流行屬於道教體系的三清信仰、三官大帝信仰、天公(玉皇大帝)信仰、玄天上帝信仰以及土地公(福德正神)信仰。而台灣豐富的民間信仰,一般有具體的崇拜對象,如媽祖、關公,保生大帝、城隍爺、王爺(瘟神)、臨水夫人(陳靖姑)、開漳聖王(陳元光)、開台聖王(鄭成功)、清水祖師、三平祖師、定光古佛、廣澤尊王(郭聖王)、靈安尊王(青山王)等。這些神明與民衆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受到不同族群的民衆供奉。盤點這些台灣民衆廣為信仰的神明,可以發現,這些神明無一不來自中國大陸,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神明,代表著來台的大陸移民及其後世子孫與大陸原鄉存在濃厚的鄉土情感歸屬。在台灣民衆觀念中,這些來自大陸原鄉的神明在日常生活中給他們帶來心靈慰藉,時常護佑著他們,幫助他們振奮心志,戰勝困難,使他們得以驅禍得福。
在這些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中華傳統宗教信仰背後,不僅連結著台海兩地的鄉土情誼,更代表著台灣承續了五千年中華文明,台灣在幾百年前就是中華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員。因此,就兩岸關係中的宗教角色而論,占據台灣宗教信仰主流的傳統宗教信仰是促進兩岸人民交流往來的文化基礎,是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天然粘合劑。首先,各宗教教義及其儀軌蘊含豐富的中華文化價值,無論是儒家倡導的忠孝節義、仁義王道價值,還是道教追尋的天人合一、靜心節欲價值,亦或佛教重視的圓融慈悲、因果輪迴,無不屬於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深深烙印在海峽兩岸民衆的心靈深處,成為兩岸同胞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這些共同的民族性格,使得兩岸民衆交流溝通能够產生天然的心靈契合,屬於我群的同胞認同油然而生。
其次,雕梁畫棟、飛檐走壁、建築古色古香的宮廟建築,充滿中國古典建築文化氣息,台灣許多歷史悠久的宮廟建築材料來自祖國大陸,甚至宮廟名字也是直接沿襲於大陸,如台北萬華區著名的龍山寺,即同泉州晉江的龍山寺同名。置身於充滿傳統中國建築元素的寺廟宮觀,無疑將增加台灣民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提升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身份歸屬感。
再次,台灣佛、道教及民間宗教源自大陸,奉祀的諸神來自祖國大陸,兩岸“諸神同祀”,構成兩岸共同的歷史文化財富,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大家庭提供有力依據。中國歷史上長期盛行“先賢聖人”崇拜,後世為他們塑造金身加以供奉,以至於台灣許多宮廟供奉的神明其實是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歷史人物。如全台信衆最多的媽祖林默娘,是北宋初期福建泉州湄州島人;許多政商界人士供奉的關聖帝君關羽,是三國時期山西運城人;保生大帝吳夲,是宋朝時期福建泉州名醫;開漳聖王陳元光,是唐朝時期河南固始人;開台聖王鄭成功,是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為福建泉州人氏;佛教俗神清水祖師陳昭應,是北宋時期福建泉州的高僧;島內客家族群信仰的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三座山——巾山、明山、獨山的山神;王爺信仰中的五府千歲分別是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範承業,他們生前是唐朝的開國功臣;至於玄天上帝、九天玄女和中壇元帥等等,則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中的神話人物,來自於中國傳統的典故,在兩岸人民中家喻戶曉。這些來自祖國大陸的神明,許多是出自中國古代歷史的名人,也有的出自中國神話傳說,無不彰顯兩岸的歷史文化聯結,表明台灣屬於中華文明體系,兩岸人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關係。
三、民進黨“去中國化”陰謀在強大的傳統宗教信仰面前不堪一擊
儘管歷史和現實表明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李登輝以及陳水扁、蔡英文等為代表的“台獨”分裂勢力卻罔顧事實,為了自身政治利益,在台灣內部大力推動“去中國化”活動。尤其是蔡英文自2016年5月20日上台以來,在推動文化“去中國化”上更加不遺餘力,“從廢除課綱微調、取消遙祭南京中山陵、拆除‘故宮南院’十二生肖獸首、不紀念光復節和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拆除蔣介石銅像、中正紀念堂停售蔣氏公仔,到最近取消遙祭黃帝陵,衹要是與大陸政治歷史有關、衹要是與中華文化扯上關係,蔡英文當局都要除之而後快。”⑧可見他們推動“去中國化”用心險惡、手段有條不紊、工作越做越細。
首先,在教育上灌輸“台獨”意識,通過編寫“台獨”教材,修改歷史教科書,閹割台灣歷史,著手“獨化”教育。歷經二三十年的“獨化”教育,台灣許多年輕人對中國歷史十分陌生,一大批缺乏“中華史觀”的年輕人漸次成為蔡英文口中誇誇其談的“天然獨”世代,淪為民進黨的“投票部隊”。蔡英文上台以來,在教育領域的“去中國化”上的操作更進一步,不僅大幅減少語文教材上的文言文篇數,更是進一步修改歷史教科書,拆解中國史,將中國史放入東亞史,以專題形式編寫歷史教材,導致年輕人對中國歷史學習的混亂不堪,更加不清楚中國五千年文明史。近來台灣知名作家吳淡如感慨其女兒竟然不認識孫中山先生以及媒體人趙少康爆料郭台銘女兒不知道岳飛為何人正是“台獨”政治勢力推動“去中國化”所造成的後果。
其次,大力推動“去蔣”、“去孫”以及“正名”活動,試圖掩蓋1945年以來的兩岸歷史連結,製造台灣自1895年被日本割據殖民、兩岸至今互不隸屬的假象。自2000年民進黨上台執政以來,就打著轉型正義、消除威權崇拜標志的旗號,不斷推動台灣內部的“去蔣”、“去孫”及“正名”運動,煽動“台獨”分裂勢力暴力拆除蔣介石與孫中山銅像,更是赤裸裸地指使其掌握的公權力部門拆除蔣介石與孫中山銅像。與此同時,民進黨當局推動道路、公營企業、航空器乃至駐外機構的“正名”活動,一律以“台灣”取代“中華”、“中國”的稱號。
最後,民進黨也啓動了針對島內宗教及台當局一些傳統的官方祭祀典禮方面的“去中國化”工程。民進黨當局官員接連缺席一些列自1949年以來形成的具有“慎終追遠”意涵的官方祭典,如取消遙祭黃帝陵儀式、缺席祭孔大典,甚至一度降低祭祀開台聖王鄭成功的典禮規格等。
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台獨”分裂勢力早就清楚認識到中華傳統宗教在凝聚兩岸民心、促進兩岸民衆的心靈契合上的巨大作用,他們日漸將中華傳統宗教視作阻撓推動“台獨”分裂的絆腳石,千方百計地試圖削弱中華傳統宗教的影響力。為此,除了陳水扁和蔡英文利用執政便利,取消或者降格台當局長期堅持的具有兩岸主權統一意涵及歷史文化聯結的官方祭典活動,并以保護環境名義推動“封爐滅香”政策,更是打著嚴防中國大陸對台灣宗教系統進行“紅色滲透”的名義力推“反滲透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