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俄烏衝突對大陸對台政策的影響
在這場衝突後,不少國際輿論也將目光投向兩岸關係,特別是大陸是否會對台開啟軍事行動?“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也一度在國際與台灣內部發酵,其中一種說法便是趁此機會“解決台灣問題”。然而,隨著戰事拉長,國際間這種大陸“立即攻台”論也逐變改為“慎思熟慮”論。針對此,筆者認為,不論主張“立即攻台”論的目的為何,其一方面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判斷,大陸對台政策向來多元,不單為軍事一途;另一方面,也忽略了大陸過去這些年對於國際間重要戰爭的“學習”,特別是美國參與其中的戰事。
首先,就大陸對台政策而言,與俄羅斯對烏克蘭關係不同的是,大陸對台政策較為多元,分別具有“反獨”、“促融”、“促統”等目的,而在實際作為上,包括經濟貿易、經濟社會融合,法律戰、資訊戰等灰色地帶策略,其中,軍事手段衹是其一。目前看來,北京對台仍將會選擇對其成本較低、風險較小的方式,在俄烏戰爭後,大陸應該也認知到,不僅軍事行動成本高、風險大,也可能賠上過去四十餘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因此,雖不放棄武力,但軍事的選擇順位可能將會更加往後,而強化其餘策略。
其次,對大陸而言,此次俄烏衝突,在西方國家支持下,俄羅斯久攻不下,且戰事越拖越長,對原本經濟就已積弱不振的俄羅斯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對大陸而言,至少有以下的“考量”或“學習”,也因此,將會更加謹慎思索對台的軍事行動:
(一)戰爭的難度:台灣雖無烏克蘭的國土縱深,但擁有台灣海峽天險,對大陸而言,得須更加考量跨海作戰的難度、成本與成功率。
(二)若對台使用武力,目的是為了“反獨”而給予懲罰?亦或是為了“統一”?戰略的決定將會影響所有的佈局、出兵的正當性以及所要付出的成本。
(三)美國與其盟國支持的程度與方式:美國與其盟國向台灣提供武器或直接參戰?若是前者,將提供到何種程度?僅是防禦或帶有攻擊性的武器?若是後者,美國願意參與到何種程度?美國亞太同盟,特別是日本與澳大利亞將會抱持何種態度?
(四)軍事行動後的國際制裁:此次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中國大陸能否承受?包括將俄羅斯銀行被排除在國際支付系統SWIFT之外、封鎖加密貨幣活動、納斯達克和紐約證交所暫停部分俄羅斯公司的股票交易、對部分銀行的外匯資產凍結、多國凍結俄羅斯主要政治人物在該國的金融資產等。對大陸而言,俄羅斯受制裁的經驗也將是一場極限壓力測試,雖然中國大陸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國際政治經濟的影響力是俄羅斯無可比擬的,西方國家要對中國大陸使用同等量級的制裁也將會是“七傷拳”,但以目前中國大陸所面臨的內外情勢來說,保有穩定的發展環境還是首要的考量。
再者,在軍事科技方面,此次西方國家與科技公司所展現出來的科技作戰,確實讓俄羅斯吃了不少苦頭,至少包括馬斯克(Elon Musk)第一時間支援烏克蘭的“星鏈”(Starlink)衛星網路設備,讓烏克蘭在遭到網路攻擊之際仍能保有網路通訊,還包括透過人工智慧(AI)的戰爭以及精準的衛星定位與指參通訊等,烏克蘭在西方國家的協助下,並未落居下風,相信大陸也看在眼裡,其是否與美國軍事科技存在巨大差距更是思考的重點。對中國大陸而言,近三十餘年來,美國所參與的戰爭都對中國“軍事現代化”有所啟示,包括1991年波灣戰爭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導彈”技術、科索沃戰爭中的“匿蹤”技術等。而前述軍事科技均屬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的職責,此外,民間公司技術快速轉換為戰場的利器,對中國大陸“軍民融合”策略也將有所影響,相信之後大陸也將會對此些方面有大量的資源投入。
三、俄烏衝突對台灣與兩岸關係的啟示
如前所述,此次俄烏衝突讓大陸對台使用武力應該會更加謹慎,當然也為台灣爭取一些時間。而在前述“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宣傳口號發酵的同時,大陸方面與民進黨不約而同地反對此說法,這應該也是雙方難得看法一致的一次,衹不過其中的理由南轅北轍。不論如何,俄烏衝突對台灣仍有些啟示,或加深民進黨政府原本的策略,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留意。
首先,對台灣而言,瞭解大陸的底線將會是至關重要的。在此次俄烏衝突中,台灣多數媒體與西方媒體類似,多將討論放在戰爭開始後,亦即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如何堅決率領軍民對抗俄羅斯,進而成為戰爭英雄,筆者並不反對此種看法,但我們仍須多加思考“戰爭前”的階段,否則此種“去脈絡化”的觀點將會忽略更為重要的事情,即為何會進入戰爭階段,除了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強人作為外,還有什麼?畢竟不論大陸對台真打或假打、大打或小打,美國如何支持台灣,台海、台灣都是戰場,兩岸雙方都應該盡最大努力避免戰事的爆發。
其次,如前所述,此場戰事所牽動的是國際格局的變化,長期而言,美中關係才是重中之重,兩岸關係也必定服膺在此一大格局下。按照俄烏衝突後美國與多數國家的反應來看,台灣問題更加國際化會是重要的趨勢,美國亞太盟邦以其為核心的安全體系也會更加明確,台灣自然也將更鑲嵌在其中。然而,這也是當前台灣的安全困境,一方面,此種對美國進一步的安全依賴將對大陸釋放何種訊號,是否會與前述“瞭解大陸的底線將會是至關重要的”有所矛盾,若是的話,該如何選擇?台灣有機會選擇與過去幾年不同的道路嗎?另一方面,美中間長期的競爭與對抗是趨勢,但為各自利益所產生的合作與妥協也在情理之中,一旦涉及台灣根本利益,台灣要如何應對?正如同美方“四不一無意”中的“不支持‘台獨’”是否為真就讓執政當局傷透腦筋,而這也是“一邊倒”後缺乏避險空間的副作用。
再者,對台灣而言,透過“刺蝟”與“豪豬”戰略以達嚇阻作用,加強不對稱作戰(asymmetric warfare)以強化自我防衛已勢在必行。而此次烏克蘭所展現出來的決心,特別是民眾齊心抗俄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對執政當局而言,如何團結民心將是責無旁貸的責任,每一次選舉,台灣社會即多一道分裂的傷痕可以休矣,這也是朝野都必須深思與努力的。
誠然,兩岸之間保有更多的溝通與對話顯然是當務之急。戰事爆發迄今,軍隊所至之處斷垣殘壁、傷亡慘重,難民四處流亡,究竟誰得利?如前所述,俄烏衝突不單是戰爭型態的典範轉移,也是國際政治的典範轉移,台灣不是烏克蘭,中國大陸也不是俄羅斯,若能讓兩岸的政府有更多的溝通、民眾有更多的思考,為彼此互動創造出新的模式,或許也是建構兩岸關係新典範的契機。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6月號,總第29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