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閩南祖師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傳播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4-10-10 00:44:04


  中評社╱題:閩南祖師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傳播影響 作者:楊君玉(漳州),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副研究員、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博士生

  【摘要】福建平和三平祖師與安溪清水祖師是在閩南具有廣泛而深遠影響的佛教俗神,閩南人尊稱二位祖師為“祖師公”。明清時期閩南人數次大規模跨越台灣海峽,遷移至台港澳及東南亞等地,閩南祖師公文化信仰隨之播遷,如今在全球有信衆超過1億人,是閩南與台港澳、東南亞等地重要的民間信仰。本文通過探尋祖師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的傳播路徑,分析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祖師公文化信仰在文化認同促進心靈契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海內外閩南族裔文化交流、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等方面的社會文化影響。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明確指出,“發揮泉州、漳州閩南語地區台胞主要祖籍地優勢,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鼓勵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信俗交流活動”。①這一重要文件為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擴大社會人文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閩南人尊稱為“祖師公”的是福建平和三平祖師和安溪清水祖師,在全球有過億的信衆,是世界閩南人的重要信仰。兩位祖師生前是佛教高僧,行善濟世,為民造福,圓寂後神化為閩南地區影響深遠的佛教俗神,具有“醫藥神”“雨神”“財神”的職能。祖師公文化信仰內核包含“廣濟、和諧、發展”“慈善大愛、濟人利物”等理念,與中華文化相契合,深得海內外信衆的認同與尊崇。本文通過探尋閩南祖師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傳播路徑,探討祖師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的社會文化影響,以期促進中華文化的推廣與傳播,豐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增進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與祖國的聯繫,促進閩南族裔心靈契合,助力兩岸融合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閩南祖師公文化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祖師,在道教、佛教中指創立宗派的人。隋唐時期江南經濟發展迅速,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福建得到進一步開發。至唐宋時福建經濟初現繁榮,民間信仰日漸繁盛。一些佛教僧人在傳法過程中濟世救民,圓寂之後仍感應靈通,被百姓奉為“祖師”世代信奉,有的還得到朝廷敕封,成為地方保護神。在閩北有三佛祖師,閩西有定光古佛、伏虎禪師,閩中有盧公祖師,閩南有三平祖師、清水祖師,閩東有平麓祖師等。明清時隨著福建移民的遷徙,祖師信仰隨之傳播。

  三平祖師信仰始於唐代。在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文峰鎮三坪村的千年古刹三平寺,為唐代高僧義中禪師建於唐咸通七年(866)。義中禪師俗姓楊,唐建中二年(781)生於福唐(今福建省福清市),高陵(今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人,屬於禪宗青原行思下三世。唐貞元十年(794)出家。唐元和二年(807)受具足戒後雲游拜師,先後師從百岩懷輝禪師、西堂智藏禪師、百丈懷海禪師、石鞏慧藏禪師學法,深悟禪宗要義。唐元和十四年(819)至潮州拜大顛寶通禪師為師,與時任潮州刺史的韓愈交好。唐寶曆元年(825)至漳州弘法,任紫芝山三平真院住持。唐會昌五年(845)武宗廢佛汰僧,義中禪師率門徒避於平和縣九層岩。彼時平和經濟文化落後,百姓生活困苦,義中禪師發揮禪宗的“農禪并重”理念,傳授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給山民,帶山民開墾土地,興修房舍水利。還精研醫術為百姓治病,傳授“太祖拳”“少祖拳”給百姓健身,深得百姓愛戴。唐大中三年(849),漳州刺史鄭熏將義中禪師的事跡上奏朝廷,唐宣宗皇帝敕封義中禪師為“廣濟大師”。唐咸通十三年(872)農曆十一月初六,義中禪師圓寂,享年九十二,僧臘六十五。次年郡守王諷作《漳州三平廣濟大師行錄》。義中禪師因救世濟民,後人為其塑金身坐像供奉,入宋後被神化為“三平祖師公”,成為閩南民俗信仰的地方保護神。明清時期因義中禪師精心研創的卜事簽、藥簽屢見奇效,信衆祈求金銀利益、祛病消災等皆“有求必應”,義中禪師被進一步神化為閩南佛教俗神。民間流傳著豐富多彩的傳說與信俗,如“禪師扮新娘入鬼穴”“借錢習俗”②“驅除瘟疫”“祈雨除旱”等。

  清水祖師信仰始於北宋。清水祖師俗姓陳名普足,北宋景祐四年(1037)生於福建永春小姑鄉,幼時出家於大雲院,年長結庵高泰山。師從大靜山明禪師,道成辭歸時師囑:“爾營以種種方便,澹足一切。”③此後清水祖師遵行師囑行善造福。又從高泰山移居麻章庵,募款修造橋梁數十座,修路多處,方便百姓出行。北宋元豐六年(1083),安溪大旱,清水祖師應邀至崇善里(今安溪縣蓬萊鎮)祈雨。據北宋政和三年(1113)清溪(安溪)邑令陳浩然作《清水祖師本傳》曰:“比請而至,雨即露足。”④清水祖師祈雨解除了安溪酷旱,鄉人懇請清水祖師駐錫於此,築室成屋。清水祖師見泉水清冽,名曰“清水岩”。清水祖師祈雨靈驗,每至皆獲顯應。清水祖師又精通醫道,在山下“洋中亭”義診施藥救人,也常雲游各地,為百姓治病驅疫,深得百姓愛戴。清水祖師還關注生態環境,在清水岩附近遍植竹木,優化環境。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清水祖師圓寂,享年六十五。清水祖師生前多行善事,百姓感恩崇奉為佛,是宋代以後閩南祈雨的主要神明。清水祖師在宋代先後得到四次朝廷敕封,至宋嘉定三年(1210)加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八字綸音,享譽至極,此後歷代朝廷與地方官紳都對清水祖師倍加推崇。

  唐宋之時是福建造神運動的高峰期,三平祖師與清水祖師在這個時期被神化,有其共同點,一是兩位祖師公生前是佛教高僧,圓寂後仍感應靈驗,受百姓尊崇神化,并得到朝廷的認可與敕封。二是兩位祖師公都精通醫術,積極救死扶傷、祛除瘟疫。閩南氣候濕熱多有瘟疫,百姓缺醫少藥,祖師公治病祛瘟是大善之舉,深受百姓愛戴。三是兩位祖師公都慈悲為懷,濟世利人:三平地處深山尚未開化,三平祖師傳授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興修房舍水利,改善百姓生活;清水祖師一生修路造橋,多植竹木,造福百姓。四是兩位祖師公均有祈雨靈驗之神跡,具有“雨神”的職能。閩南歷史上多次酷旱以致生靈塗炭,祖師公祈雨潤澤,功德無量。

  二、閩南祖師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的傳播

  祖師公文化信仰最初在閩南流傳,并通過兩種方式外傳,一是隨著靈應廣傳,各地信衆爭相崇奉,從祖庭分爐建寺;二是隨著閩南人的遷移步伐向外傳播。南宋時期,福建社會環境相對穩定,人口持續增長,而北方戰亂頻仍,大量北方人湧入福建。因生存資源匱乏,閩南人開始外遷,祖師公文化信仰隨之播遷,先是輻射周邊,繼而傳播到台港澳及東南亞等地,演變成閩粵、台港澳及東南亞等地區民間重要信仰。傳播的路綫大致有兩條,均影響深遠而廣泛:

  (一)祖師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的傳播

  閩南背山面海,閩台一水之隔,歷史上關係密切,閩南人為求生機,最先跨越海道複雜的台灣海峽,向海洋開拓生存空間。海路艱險、前途未卜,閩南人將隨身攜帶的神像或香火包作為精神支柱,平安登陸後更堅信是神明的庇護,定居後就在家供奉,若得騰達便建寺廟答謝。

  自宋代起就不斷有閩南人移居台灣。明中葉,漳州月港興起成為中國海外貿易主要口岸,大量的閩南人入台灣墾荒或經商。明崇禎十三年(1640)福建大旱,數萬名饑民入台墾荒。明末清初閩南人又數次大規模移居台灣,僅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實行的招募政策就引進二十餘萬人,其中不乏閩南人。鄭成功帶到台灣的軍隊中亦多為泉漳籍人,這些移民也把“祖師公”香火、神像帶到了台灣。施琅平定台海後,對安溪人多有眷顧,大量安溪人攜眷渡台。早期台北盆地周圍田地多為安溪人所墾,安溪人聚族而居,祖師公信仰特別虔誠。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廈門成為渡台口岸,因政治上的統一,兩岸往來密切,大批的閩南人通過廈門港遷入台灣,參與到台灣的開發與建設中。清乾隆中期後,清政府“海禁”政策破產,移民日增。此後百餘年,因社會動蕩,大批閩南人為避兵禍或為謀生路赴台。

  三平祖師是漳州的保護神,得漳州人世代尊崇敬奉;清水祖師是安溪的保護神,安溪俗諺“有安溪人的地方就有清水祖師”。經過長期且大規模的遷徙,目前台灣約三分之一的人口祖籍地是漳州,約45%的人口祖籍地是泉州,僅祖籍地是安溪的人口就有11%。大量的祖籍漳州與泉州的台灣人口是祖師公信仰的信衆基礎,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祖師公信仰在台灣盛行的緣由了。

  目前在台灣最早的清水祖師廟建於南明永曆年間(1647-1661),是台南楠梓區清水寺與彰化二林鎮祖師廟。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安溪人翁來為從清水岩分靈建規模宏大的“艋胛祖師廟”。如今台灣“清水祖師廟”超百座,比安溪本土祖師廟還多,僅安溪人聚集較多的台北就有六十餘座。而據2014年《中國新聞網》報道:“三平祖師在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擁有信衆,僅台灣就有50多家分廟。”⑤這個數據是相對保守的,在台南、台北、高雄、屏東和宜蘭等地還有不少村廟、善堂與私家供奉不計其數。在台南、高雄新光里、屏東塔樓、嘉義瀾潭等地的三平祖師分廟宇每年都有隆重的信俗活動,參加的信衆達60餘萬人。據《三平祖師分靈錄》記載,台南四鯤鯓龍山寺中奉祀的三平祖師公為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鄭成功部將恭請,已歷350餘年。寺內還奉祀清水祖師,是駐守台江屏障七鯤鯓古地的鄭成功部將蔡姓軍士自安溪攜帶而來。台南田中村三平宮是清朝洪姓先民渡台時恭請,安定後由洪姓先民各家輪流奉祀,香火昌盛後興建廟宇,迄今已三百餘年;又台灣南投竹山三坪院為清乾隆六年(1741)先民林江渡台時恭請,先奉於宅,後興廟宇;台灣宜南永安寺為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商人林瓜恭請,初奉於宅,至清咸豐十一年(1861)由林氏三兄弟捐地,募建廟宇。

  此外,香港及澳門信衆也曾來祖庭分靈分香。如香港的三玄宮等寺廟供奉著三平祖師。2024年7月7日,香港翠菊基金董事鄭建好一行赴平和三平寺,并捐資300萬人民幣襄助三平文化事業建設。

  (二)祖師公文化信仰在海外的傳播

  十五世紀世界進入大航海時代,閩商順勢而為揚帆起航,繼續遠航東南亞等地;貧民亦隨商船飄零至東南亞謀生,并在當地繁衍生息。在閩南地方文獻中多有閩南人遷移海外的記載,據明代漳州人張燮的《東西洋考》記載:“華人既多詣呂宋,往往久住不歸……漸至數萬。”⑥可見明代僅呂宋一地就有華人移民數萬。《東西洋考》還記載了漳泉民衆赴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經商謀生。

  伴隨著閩南人向海洋拓荒的步伐,祖師公文化信仰也跨越重洋,隨著閩南人到了東南亞、美國、日本等地。2010年出版的《三平祖師分靈錄》記載了來自菲律賓、泰國、美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地信衆進香情況。印尼錫江市保安宮建於清順治十二年(1655),據傳是清代南靖人楊邁下南洋時,得隨身所攜帶三平祖師神像庇護,到達印尼錫江後供奉於家,後集資興建廟宇;印尼雅加達市廣濟祖師公廟、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保安宮、衆安亭與馬六甲漳州會館三樓也奉祀著三平祖師。目前在印尼、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有30餘座三平祖師分廟,每年有大量的海外僑胞回到三平寺祖庭朝拜。

  《安溪縣志》《清水岩志》等文獻記載了清代安溪人數次大規模下南洋。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因戰亂南渡避難者衆多。清咸豐三年(1853)安溪人陳聖響應太平軍,敗後與從者數百逃亡新加坡、緬甸、印尼等地。至洪秀全入南京與清政府對抗時,安溪人大規模流離南洋,此後百餘年安溪人遍移南洋各地。在今緬甸安溪會館五樓供奉著清水祖師,每年祖師公壽誕華僑們都會舉辦慶祝與朝拜活動;清同治十三年(1875)在仰光市郊高解的福山寺就供奉清水祖師,此後多次擴建、翻修,每逢祖師公壽誕或節假日便人山人海,是緬甸安溪人聚叙親誼、共話發展之所;在馬來西亞沙巴洲騰南堂、雲頂清水岩、檳城蛇廟、檳城慈濟宮、馬六甲安溪會館四樓蓬萊殿等也供奉清水祖師。雲頂清水岩是祖籍安溪的馬來西亞雲頂集團林梧桐先生自1976—1993年營建,并最終建成東南亞的世界級旅游勝地,也是安溪籍華僑華人聯絡鄉情的交流場所。此外,在印尼雅加達加乙祖師廟、丹戎加逸祖師廟、泰國曼谷福建會館清水祖師宮、普吉福元宮、新加坡碧南堂和蓬萊寺、菲律賓馬尼拉祖師廟等廟宇均以安溪蓬萊清水岩為祖殿,奉清水祖師為正神。

  現全球有360多座三平祖師分廟,1000多座清水祖師廟,信衆1億多人,遍布台港澳與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美國、日本等地,閩南祖師公文化信仰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2011年“清水祖師信俗”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福建漳州“三平祖師信俗”被列入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