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6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鯨作為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廣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在鯨的家族中,體型最大的藍鯨體長超過33米,重達170噸以上。
近日,中國“深海勇士”深潛器搭載母船“探索一號”完成2020年首次科考TS16航次任務。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科學家們在本次科考過程中收獲了一個重要成果——在中國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鯨落”一詞迅速登上熱搜,讓更多人認識了這種奇特的生態現象。
鯨死後化成深海生命的“綠洲”
“鯨落”從字面上理解,就是鯨死亡後沉入海底的意思,在研究中,鯨的屍體、墜落的過程以及形成的海洋生態系統等,被生物學界統稱為“鯨落”。
鯨一直有著“海上霸主”的威名,甚至它的死亡也足以成為一場盛大的獻祭。如果把深海的海底比作荒漠,與深海熱液、冷泉一樣,鯨落如同荒漠中的“綠洲”。
TS16航次科考隊隊員、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生態環境學院教授趙牧秋向科技日報記者描述了鯨落的4個階段。
首先,鯨沉入海底時,最初屍體上的大量蛋白質和有機物會吸引鯊魚、盲鰻、甲殼類生物前來,它們以鯨落中的柔軟組織為食,如果鯨的體型足夠龐大,鯨落上的蛋白質可供這些生物食用4—24個月之久。另外,鯨脂的熱量極高,在鯨落被海洋生物們完全吞食、分解的漫長過程中,肥膩的鯨脂包含的能源會細水長流地變成推動海底生態圈運轉的“燃料”。
接下來,輪到一些多毛類和甲殼類無脊椎動物登場,這些“機會主義者”能夠在短期內適應所處環境而快速繁殖。它們一邊從鯨落中獲取食物,一邊又將其作為居住場所,在這裡繁衍生息。
隨後,大量厭氧細菌會在鯨落中滋生蔓延,它們進入鯨骨和其他組織,分解其中的脂類,並與海水中溶解的硫酸鹽結合產生硫化氫。化能自養細菌則將這些硫化氫作為能量的來源,利用水中溶解的氧將硫化氫氧化獲得能量,與化能自養細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有了重要的能量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