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2021年東北亞青年可持續發展研習營日前在北京、江西等地舉行,活動的主題為“綠色低碳 永續發展”。200餘名來自東北亞地區及共建“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和地區的在華留學生、青年創業者代表和中國青年代表,通過走訪調研,了解中國科技發展前沿,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底蘊,在交流互鑒中收獲知識和友誼。
監測台風、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為全運會、青藏高原科學考察試驗等提供保障……在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專家們關於陸地觀測衛星應用的演示,讓青年們入了迷。“今天親眼見證遙感技術在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太令人興奮了!相關技術的發展將大大提高環境保護、防災減災和生態建設的能力水平。”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貝寧留學生艾斯凱說,“中國先進的衛星技術和科研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學習實踐的重要平台,希望學有所成後能為祖國發展作出貢獻。”
在北京首鋼園,過去儲存煉鐵原料的筒倉等工業設施變身為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功勛高爐被改造為多功能秀場,景觀雕塑底座由廢棄金屬材料打造而成……工業遺存被賦予奧運新身份的故事,讓就讀於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的韓國留學生李昇憲感觸頗深:“在籌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過程中,中國政府秉持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理念,將比賽場館、辦公場所與工業遺存相結合,兼顧競技、觀賞等功能,非常具有借鑒意義。”
走進北京大學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在碳中和領域的最新成果一目了然,專家們詳細介紹了陸地、森林等生態系統的碳儲量核算以及它們與氣候變化的相互影響。加納留學生里查德說:“工業化在為人類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枯竭、全球變暖等諸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攜手應對,共同守護地球家園。”
“來中國學習生活兩年,我感觸最深的是垃圾分類措施的不斷推廣。”來自馬拉維的留學生卡莫托注意到,中國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宣傳引導,垃圾分類已逐漸植根於中國民衆意識中。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韓國SK集團主辦的此次活動,旨在通過搭建中外青年互學互鑒平台,增進相互理解,推動各國青年更好地參與到可持續發展事業中。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席王家瑞指出,青年朋友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但都有著成為棟梁之材的共同理想,肩負著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共同責任。希望外國青年多到中國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向家人和朋友們客觀全面地講述新時代中國正在發生著的精彩故事。
韓國SK集團董事長崔泰源說,當今世界面臨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能源枯竭等挑戰,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緊迫課題。期待青年代表深入交流,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經濟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等建言獻策,積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加瓦。
“在今天,勇敢向未來報到;當明天,幸福向我們問好……”正如研習營開幕式上唱響的《我們都是追夢人》,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青年在交流中搭建起友誼的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