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9日電/據中國科學報報道,《自然》4月27日發表的全球首次瀕臨滅絕爬行動物評估顯示,超過1/5的爬行動物物種可能會因農業生產、森林采伐、城市發展和入侵物種等威脅而滅絕。
美國弗吉尼亞州國際生物多樣性組織“自然保護區”的Bruce Young和同事整理了全球900多名研究人員的數據,評估了包括海龜、鰐魚和蜥蜴在內的10196種爬行動物的滅絕風險,及其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分類下的保護狀況。
結果發現,共有1829個(21.1%)物種屬於脆弱、瀕危或極度瀕危物種。這意味著爬行動物比兩棲動物(40.7%瀕臨滅絕)和哺乳動物(25.4%瀕臨滅絕)的狀況好,但略遜於鳥類(13.6%瀕臨滅絕)。
此外,分析顯示,31種爬行動物已經滅絕。考慮到栖息地退化和種群規模等因素,研究人員估計,21.1%的爬行動物物種可能會在未來三代或未來10年滅絕(以較長的時間為准)。
不同爬行動物受到的威脅是不均衡的。在10個主要分類群中,海龜及其近親最易滅絕。研究人員說,狩獵和捕魚是致命的威脅。作為世界上最稀有的海龜之一,斑鱉目前已知僅有3只在野外存活。
對於鰐魚及其近親來說,這種危險幾乎同樣嚴重。在印度和尼泊爾,極度瀕危的恒河鰐只在少數地方存活,尚不到250只。作為體形最長的鰐魚之一,它被捕殺以製作傳統藥物,同時也意外地被漁網捕獲。
研究人員發現,農業生產、森林采伐和城市發展構成了最大威脅,其中東南亞、西非、馬達加斯加北部和加勒比群島等熱帶地區的物種面臨的風險最高。入侵物種也構成了威脅。例如,在印度洋的聖誕島上,入侵的白環蛇已經將藍舌石龍子和其他爬行動物推向滅絕邊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