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網絡文藝向微短化轉型 向智能化拓展
http://www.CRNTT.com   2025-01-04 11:54:35


  中評社北京1月4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2024年底,“漢語盤點2024”活動在京揭曉“年度字詞”,最終“智”字從漢語的汪洋大海中浮出水面,當選為年度漢字。對於2024年網絡文藝而言,“智”不僅意味著人工智能(AI)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人工智能已滲透進文藝活動的全過程,也意味著人類在新一輪科技創新和媒介變革中需要更多智慧來迎接挑戰。過去這一年,中國網絡文藝作為新興的大眾文藝,雖然面臨著數據安全、算法偏見、深度匱乏等問題或隱患,但仍然執著地向下深耕,向上攀登,現象級和爆款作品層見叠出,形成強大的競爭力和向心力,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生力軍。

  深度神經網絡直接進行藝術創作已成為現實

  隨著人工智能生成技術的飛躍和迭代,千行百業都迎來了“人工智能+”時代,深度神經網絡直接進行藝術創作已成為現實,AI幾乎可以參與所有文藝活動或文化消費活動:AI創作、AI翻譯、AI陪伴等等。AI與大數據、腦機接口、動作捕捉、虛擬現實、量子計算等數字科技結合起來,影響和改變了藝術生產的主體、生產與傳播方式。有人甚至把當下的藝術分成兩部分:“人類的藝術”和“人工智能的藝術”。這不禁讓人想起法蘭西文學院院士讓·科克托在1962年寫給海德斯伯格的信,前者在提到後者的機器創作《節奏圖》時熱情洋溢地寫道:“讓我們來讚美,哪怕不理解。”這一超前的評價也完全適用於當下人工智能文藝的發展。

  呼嘯而來的AI在不斷改變和衝撞著文藝的邊界和觀念,也引發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版權糾紛、深度偽造、篡改原創、倫理缺失等。人工智能是否會超越人類智能?計算機是否會擁有意識和情感?語言大模型會取代藝術家的創作嗎?在AI浪潮的衝擊下,人類該如何保持尊嚴、價值、情感和獨立抉擇?人類是否在召喚出自己無法控制的力量和算法精靈?這些疑慮並非杞人憂天。

  在AI活躍登場的高光時刻,我們需要回顧人類的文化傳統,特別是從文藝作品中來尋找啟發、靈感和動力,來洞察科技、重塑想象。美國學者梅厄在其著作《神工智能:諸神與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中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人類探索、思考AI以及與之並存的歷史,或許比我們瞭解得更為久遠,如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偃師造人,古希臘神話中的青銅機器人塔洛斯、邪惡機器人潘多拉等,古人早就開始尋找AI改變人類感知世界、交流情感、管理社會、探索生命的方式,前人的智慧和經驗需要引起更多重視。同樣,從200多年前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開始,浩如煙海的科幻作品中,關於AI豐富而遼遠的暢想涉及主體存在與意識覺醒、人機協作、權利與責任、安全與風險等重要命題,更是寶貴的財富和資源,急需進行系統打撈和借鑒。

  同時,面對AI的無限可能,我們不妨承認人類的有限性,承認人類的矛盾、悵惘、脆弱甚至無為,這不是一種妄自菲薄,而恰恰是一種“智能理性”。人類複雜的情感猶如無盡的黑洞,但反觀之也是璀璨的星空。正因為如此,這一年我們在網文《十日終焉》中讀到人性在“終焉之地”的複雜多面,在網劇《長相思第二季》中感受重義輕生的相柳愛而不得、身亡命殞的遺憾,也在網絡動畫《劍來》中領悟回歸內心的大道智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