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冷戰時期 美蘇曾在北極展開激烈爭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19 16:13:01  


美國核潛艇在北極地區集結修整。

  ●冰層下的間諜戰 

  1979年深冬,美國攻擊核潛艇“帕切”號從北冰洋厚厚的冰層下悄然駛入巴倫支海。它此行的目的是在茫茫的海底尋找一條電纜,這條電纜一端連著蘇聯北方艦隊司令部,另一端連著該艦隊一個重要的海軍基地。巴倫支海底有數百條電纜,美國人整整花了兩周時間才找到他們需要的那條電纜。此後,美軍利用這條線路上的竊聽裝置,獲得了大量非常有價值的蘇聯軍事情報。其中包括有關蘇聯海軍進行未來核戰爭的詳細計劃。然而,一年半後,蘇聯就發現了這些竊聽裝置。 

  此外,美軍還有更為大膽的行為。曾在美國海軍服役的一名軍官透露,由於美軍潛艇性能較好,噪音較小,有時即便接近了蘇聯海岸也很難被發現。為此,美軍潛艇曾成功潛入蘇聯某海軍基地,拍下了大量潛艇照片,甚至還在蘇聯潛艇底部安裝了特製的竊聽器,成功截獲了蘇軍潛艇與基地及其他艦艇之間的通話內容。

  ●漂移的冰山站 

  在冰下對抗愈演愈烈的同時,雙方也沒有忘記冰面上的爭奪。早在二戰期間,美國就已經看到了北極的重要軍事意義。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1941年,美國就與丹麥共同在格陵蘭島上建立了空軍基地。從1946年開始,美國飛機每週2次在北極地區進行考察。 

  隨著無線電技術應用於軍事,監聽這一行業也應運而生。阿拉斯加是美國人最好的監聽場所,因為這裏離蘇聯只有一條海峽相隔,美軍通過大功率的接收天線可以截獲蘇軍的通信內容。為了獲得蘇聯在歐洲地區的駐軍及北方艦隊的通信內容,美國人決定在北極的冰山中找到一塊“阿拉斯加”。 

  與南極最大的不同是,北極沒有陸地,到處是海水和浮冰,浮冰堆積多了,就形成了冰山。在海水推動下,冰山慢慢地漂移、碰撞、解體、凝聚。為此,要想找到一塊適合的冰山是十分不容易的。在1951-1965年期間,美國在北極先後修建了9座監聽站,由於條件惡劣,經驗不足,這些監聽站存在的時間都不長,最短的只有23天。其中真正發揮作用的是T-3站和“阿爾法”站。T-3站一直比較穩定,受冰層擠壓和海水衝擊的影響都不是非常嚴重,但是由於後來漂移出了理想區域,失去了利用價值,最終美軍不得不忍痛割愛。 

  1957年4月,美國又在一塊浮冰上建立了“阿爾法”監聽站,並一直延用到1959年,後來因冰情危險而被迫放棄。“阿爾法”站的主體建築是一座用板材搭建起來的小屋,裏面裝有雷達和偵聽設備,十幾名美國情報人員都居住在這裏。他們除了對蘇聯國內無線電軍事通信進行監聽外,還將聲呐設備放入冰層之下,以監視蘇聯潛艇的航行狀況。此外,他們還能捕捉到在北極上空飛行的蘇聯飛機同地面聯繫的信號。 

  美國前5個浮冰站全部是由美國空軍建立的,後來美國海軍的北極研究實驗室又建立了4個浮冰考察站,即ARLIS系列。美國海軍建立的“ARLIS”系列冰山站主要任務是監測北極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他們通過長年對北極冰層、海底地形、大氣環流的研究,為美軍從事冰下偵察、通信和導航工作服務。1970年以後,建設冰站的技術逐漸成熟,美國建立了一些大型冰站。這些冰站由一個中心站和4個小站組成,面積大約為20平方公里。工作人員都居住在中心站上,環繞在周圍的4個小站設有監測設備。 

  與美國相比,蘇聯的冰山站建設也毫不遜色。1948年,一個由學者組成的蘇聯考察小組在極地建立了考察站。冷戰期間,蘇聯的“北極”系列冰山站達13個以上。1959年,蘇聯在一座50公里長的冰山上修建了“北極8號”間諜站,並在此工作長達1055天,直到1962年,由於冰山破裂,蘇聯人才被迫撤離。與美國人一樣,蘇聯人遇到的主要問題也是浮冰的斷裂和漂移。據稱,1955年建成的“北極5號”站所在浮冰在短短的一年半內斷裂了100多次。“北極7號”站在1959年被棄於格陵蘭島以北,原因是它已經遠離了蘇聯需要的工作區域。 

  在這場北極爭奪戰中,蘇聯略占上風,蘇軍潛艇極地航行次數達152次,遠超過美國,冰下航行的技巧和水平也強於美國。蘇聯潛艇在北極航行過程中,解決了冰下發射導彈的問題,試驗了新型的武器裝備。蘇聯潛艇部隊在北極取得的戰略優勢,保證了蘇聯在冷戰中與美國保持戰略平衡。(來源:環球時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