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抗日寧可斷頭
1931年7月19日,因石友三叛變,張學良下令討伐。把10萬東北軍調入關內,平息叛亂,導致邊防空虛。日本侵略者趁張學良生病住院以及東北邊防空虛之際,突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1936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變五周年紀念日,流落在西安的東北學生以及西安各院校的學生齊聚張學良官邸前,遞上一份《上副司令書》:
“我們要求副司令,不要再相信什麼‘調解’、‘親善’的辭令了!那是‘戲法式’的騙局。等到那一天,侵略者也決不會善罷甘休地交還東北。而只會如水益深、如火益熱,造成積重難返的錯誤。也不要再信什麼‘三日亡國’、‘十日亡國’的濫調了!拿‘淞滬會戰’‘長城之役’鐵證,證明敵人並不是多麼可怕。我們拼著血肉的頭顱,一定可以達到回家之願。勝利則披甲還鄉,敗也願效‘田橫五百的義死’……副司令,率領我們奔向抗日的疆場吧!”
張學良熱淚盈眶,當場表示收復失地的決心!他激動地說:“東北軍生在東北,長在東北,田園盧墓在東北,家鄉親友在東北……東北軍抗日是天經地義的。假如把我的頭割下來,國家便能富強,民族便能復興,那我張學良也絕無所惜!”
●“西安事變”遭終身監禁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剿”,張學良、楊虎城多次向他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蔣介石拒不採納。張、楊兩人商量後,決定用“硬”辦法對付蔣介石,強迫其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政策。
12月12日淩晨,張學良的東北軍包圍了蔣介石居住的華清池。淩晨4時,東北軍與蔣介石的哨兵在華清池內展開激戰。
進入蔣介石房間時,發現裡面空無一人,衣服、斗篷、日記本、用具……淩亂地丟在房內,被窩裡尚有餘溫,一副假牙還浸泡在一個茶杯裡。
沒捉到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在室內踱來踱去,焦急萬分。張學良說:“若找到委員長,我一定說服他抗日,我仍擁護他做抗戰領袖。若找不到他,我割下自己的頭,請虎城拿到南京請罪,了此公案。絕不能由此而引起新的內戰。若是如此,我張某便成了千古罪人!”
經過各方努力,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不記舊惡,多方調停,蔣介石在歷史轉折的最後關頭同意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
為維護蔣介石的領袖權威,12月25日下午,張學良不顧眾人勸阻,親自送蔣介石返回南京。周恩來聞訊,急忙驅車追趕,但到達機場時飛機已經起飛。
蔣介石回到南京後,自食其言,扣押了張學良。張學良以終身囚禁的沉重代價促成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金門眺望祖國大陸
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到南京後,蔣介石“扣張”、“審張”、“管束張”,自此,張學良被軟禁了半個多世紀。
1959年春天,雖被蔣介石結束“管束”,但國民黨當局仍以“對張學良負責,仍需派警員保護”為由,繼續對他進行監視,張學良並未獲得真正的自由。
自從被囚禁後,張學良一直居無定所,經常“轉移”。1946年11月2日,張學良由桐梓“轉移”至重慶戴公館。不久,被“轉移”至臺灣新竹井上溫泉。
1980年10月20日,張學良已離開大陸30多年,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這一天,張學良終於有機會到金門眺望祖國大陸。
79歲的張學良站在距大陸最近的古寧頭,情緒激動。他用顫抖的手,拿起高倍望遠鏡,眯起眼睛,貪婪地眺望久別的祖國大陸的山山水水。
在金門眺望祖國大陸的當晚,張學良給親友寫了一封信,引用了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臨終前寫下的一首“哀歌”——《望大陸》:“葬我于高山之巔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張學良將軍為抗日毅然“兵諫”反受長期監禁,他大義凜然;當年事已高,有家不能回、親人不能見,他思念故鄉的淚水奪眶而出。(來源:大河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