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老兵憶首次核試:元帥親坐鎮 核彈對接靠手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8-01 11:49:11  



  【伺候核彈】發眉左右不同白

  年過七旬的莫沛德,仍然結實有力,近30年和核武器的接觸史,給他留下的印記外人不留意也看不出來:他的右側頭髮、眉毛明顯比左側白,而且身體右側不會出汗。

  他說,因為當年不直接接觸原子彈,他受到的輻射還算輕的,很多戰友因為癌症已經離世。他提到當年在基地“伺候”原子彈的兩位戰友:一位姓劉,上世紀70年代患白血病去世,另一位叫陳耀鵬,是陳庚大將的侄子,現在是廣州軍體院無線電專業的教授。

  他說,劉姓戰友和陳耀鵬當年在技術陣地負責從控溫、控濕等各方面“伺候”原子彈,因為要直接接觸,他們要穿像黑色雨衣一樣的防護服。按要求,防護服每隔幾小時用水沖洗。陳耀鵬講究科學,按照條例定時沖洗,但卻被譏笑“怕死”。劉姓戰友“不怕死”,表現神勇,沒有嚴格按照條例來操作、清洗。多年後,劉姓戰友謝世,陳耀鵬還健在。不過,就是這樣,比莫沛德小5歲的陳耀鵬頭髮眉毛也都全白了。

  【八一在即】想向老戰友問好

  前年和去年,莫沛德回過基地兩次。他說,基地變化不大,技術陣地、發射場、烈士陵園、老公路、電廠還是以前那樣,最大的變化就是神舟飛船有了新發射場地.

  莫沛德琢磨著,明年基地建成50周年回去看看,“見見曾並肩作戰的戰友,回顧一下過去。”在基地艱苦奮鬥的幾十年,莫沛德覺得自己這輩子沒白活,那些載入史冊的事業中“也有我出的一份力”。

  “我們這一代航天人活剩下的不多了。”莫沛德伸出因核輻射而彎曲如沙薑的手指:“二分隊廣東籍的就剩我一個。”他想在“八一”這天,向過去的戰友問好。

  在這個從導彈基地走出來的老兵心中,“兩彈一星”精神即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人要活得簡單,無論時代怎麼變,這個精神都要發揚。”只要祖國需要,他說,他還會重返戰場,“因為,我是一個兵。”  

  老兵路  

  ●1953年 16歲的莫沛德初中畢業,參軍到一支火箭炮部隊。

  ●1958年 被秘密抽調到酒泉某導彈試驗基地。

  ●1966年10月27日 親身參與並目睹中國首枚核導彈發射成功。

  ●1984年 轉業到肇慶市科委工作。

  ●2007年 23年來,首度講述自己“伺候”原子彈的經歷。  

  老兵話  

  “頭上頂著原子彈工作,戰友也會顧慮和恐懼,因為他們都知道原子彈的厲害。” 

  “原子彈頭和導彈的聯結,是由一個叫田現坤的小夥子全憑大扳手和螺帽完成的。”

  揭秘  

  元帥坐鎮消除戰士核彈恐懼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引爆。次年5月14日,由轟炸機攜帶的空投式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

  中國原子彈的成功試驗讓國際社會震驚的同時,也讓西方嘲笑中國“有彈無槍”——要想讓原子彈指哪打哪,指望鐵架或者空投都不是特別保險,必須要有運載工具把它發射出去。中國於是醞釀用導彈運載原子彈。但“兩彈結合”試驗風險極大,一旦發生事故,後果不堪設想。

  每週至少一次等重發射訓練

  國防科委某試驗訓練基地第一試驗部發射大隊是當時全國惟一的地地導彈發射隊伍。發射大隊二中隊接受命令,執行“兩彈結合”發射任務。莫沛德時任二中隊二分隊隊長,負責火箭發動機測試和燃料加注。在正式執行發射任務前的半年中,二中隊進行了精密嚴格的仿真發射訓練。最後兩個月時,二中隊更是每週至少進行一次等重發射訓練,也就是把和原子彈同樣配重的金屬實體裝到導彈上,測試導彈在“頭部”加重的情況下,能否按照軌跡正常運行。

  1966年10月26日,最後的時刻要來了。考慮到發射的風險性,發射陣地選在了一個臨時發射場,只有幾個臨時掩體、配電系統之類,地下5米是水泥圓球型發射控制室,僅能容納7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