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蘇聯情結”或許同他個人的經曆有關。他青年時代先後在蘇聯克格勃工作了16年。1998年他出任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局長後,曾調閱自己的檔案,結果發現,當年上司對他的唯一消極評價是:“缺乏恐懼感。”蘇聯解體前後,普通民衆對克格勃的印象不好,普京執政後采取各種措施,試圖恢複克格勃的名譽。2001年12月,他特意在俄國家機關工作者日舉行記者招待會,鼓勵安全機關工作人員不必爲自己的身份害羞,要“抬起頭來做人”,幷以過來人的身份發表講話說:“提到曆史,我們不必難爲情,我們應當爲英雄們和他們的業績感到驕傲。”2004年9月,坐落在莫斯科中心盧比揚卡廣場的“克格勃”鼻祖捷爾任斯基的雕像,在撤除13年後,經普京批准重新恢複,還舉行了隆重的安放儀式。2006年12月,普京又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盛大宴會,慶祝俄安全機關成立89周年,幷在講話中自豪地宣稱:“在俄羅斯國家安全機構的曆史上,有許許多多光輝的時刻,展現了真正的英雄主義和勇氣。”
作爲俄羅斯總統,普京如此重視蘇聯的曆史,是源于愛國主義和深遠的政治戰略。從這個角度講,其“蘇聯情結”本質上是一種愛國主義情結。2000年12月,他建議國家杜馬通過有關法律,規定用蘇聯國歌作爲俄羅斯的國歌,幷用紅旗作爲俄軍軍旗。當有人反對時,普京反駁說:否定蘇聯時期的一切象征性標志從原則上講是錯誤的,否定曆史會使整個民族“數典忘祖”。這年12月14日,他在《關于國家標志問題的聲明》中明確說道:“在蘇聯時期我國擁有的一切就不值得我們回憶了嗎?我們把杜納耶夫斯基、肖洛霍夫、肖斯塔科維奇、科羅廖夫(蘇聯火箭制造和宇航科學家和設計師)和航空航天領域的成就置于何地?我們把宇航員尤里·加加林的飛行置于何地?把魯緬采夫、蘇沃洛夫、庫圖佐夫時期以來俄國軍隊所取得的輝煌勝利置于何地?1945年春天的偉大勝利又該怎麽解釋?……紅旗是我國人民在偉大衛國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旗幟。”爲此,普京還堅持恢複了已經改名的斯大林格勒的城市名稱。當有人提出把列寧的遺體從紅場遷回故鄉安葬時,普京明確表示:“我反對這樣做。許多人把自己的生活與列寧聯系在一起,安葬列寧意味著他們虛度了生命。”在普京的心目中,蘇聯時期的曆史和文化科技成果已經是俄羅斯民族精神的象征。經過多年思考,他對蘇聯解體也有了一個整體上的看法,在2004年4月25日的《國情咨文》中說:“蘇聯解體是20世紀地緣政治上的最大灾難,對俄羅斯人民來說這是一個悲劇。”他還對外國記者比喻說,蘇聯解體是“在潑水的時候,連同孩子一起倒掉了”。
普京的這個比喻借用的是馬克思的名言,用在蘇聯解體這件事情上確實恰當。强調曆史感幷不意味著對曆史上的各種經驗不加區分地全盤承襲,而是要根據今天的條件和實踐的發展來運用和發揮。但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反思曆史去粗存精、去僞存真的時候,連同寶貴的“孩子”也一同丟弃,那就算不上一種曆史感了,或者說是在失去曆史感的同時,也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意識和核心價值觀,削弱了自己獨立而成熟的思維能力。其結果,很可能就是習慣于用別人的腦袋想問題,用別人的語言來說話,按別人的要求來走路。而這樣的民族和國家,是很難挺起脊梁的。
作爲具有濃厚曆史感的政治家,普京的上述舉措,顯然是要改變一些人對待蘇聯曆史和文化的虛無主義態度,希望民衆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曆史和創造力量,由此增强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引導民衆看到和堅信國家的前途。說到底,普京的所作所爲是在煞費苦心地爲實現俄羅斯的民族複興凝聚必備的精神動力。
一般說來,忽視過去的人,在未來行程里只是一個缺乏思想准備的匆匆過客;忽視過去的國家,面對世界變局將不會有成熟的選擇,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風險。前進的道路上經常重複著一個道理――許多事情,曆史告訴著未來!(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陳晋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