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控制行政成本
不過,周天勇指出,“從全國來看,降低行政成本時機已經成熟,需要的只是政府的決心和魄力。”“這是個決心的問題,也是權威的問題,現在必須要這麽做。”
對于怎麽做,周天勇認爲,首先要把政府收錢管住。他建議,通過立法規定行政成本支出不得超過GDP的25%,“這個數字是根據國際上發展中國家的稅費負擔,經濟學家研究出來的,最高不得超過25%,一般是在18%~25%之間。”如果這一比例大大超出,將影響居民收入增長,甚至造成投資消費比例失調。他强調,需要改變各級政府把“超收”當作“成就”的思想,“在國外,預算就相當于法律,超收就相當于多收老百姓的錢了,屬于違法。”
同時,他建議,政府行政支出不得超過15%。在他看來,不論行政支出項目的數量和多少,如果限制總量,就會倒逼許多行政項目進行調整,可大可小的開支、鑽政策空子的開支,都會不得不收斂。他認爲,這遠比單純口頭要求“不讓因私坐公車、不讓私客公請、不讓借公出國”管用。
“關鍵是要明確到底政府能花多少,老百姓應該花多少,制定一個法定的比例。”周天勇認爲,這也需要對老百姓的支出有一個比例,“例如民生支出、教育支出等應該占多大比例,每年應該增長多少,要有個明確的比例。”
在這里,周天勇特別强調對人大監督功能的强化,“審核資金是怎麽來的,資金又是怎麽使用的,如果發揮好人大的監督作用,就限制住了政府的利益。目前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加快形成有效的監督制衡機制。”
對于預算,周天勇認爲,“中央一級財政預算編制和執行應該分開,進行專業分工、相互制衡,提高預算透明度。比如,增設總理預算管理辦公室,扮演預算編制的角色。或者按照現代國家的體制,提前6~9個月提交預算,由人大財經委員會下設的預算委員會的專業人員嚴格審查,之後交給專家委員會和人大代表審議。”
事實上,九三學社中央在今年“兩會”提案中就强調了行政成本信息的公開與監督,尤其指出普通老百姓比較關注的政府部門公車使用,手機話費,辦公用品、公務接待費,以及出國考察培訓等支出情况,應在政府與決算和政府行政成本信息公開中以比較詳細的類別列出。
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制度。中央財經大學李貞副教授認爲,績效評估制度是治理行政事業單位行政成本過高的有效途徑,“爲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應該加大對預算編制和部門預算執行審計力度,建立健全合理的績效預算和公用支出成本核算體系。”
盡管目前從全國政府績效審計情況來看,大都是圍繞專項資金和建設投資項目而開展,很少涉及行政成本效益審計,而且行政成本效益還面臨著社會效益較難衡量等問題,但李貞認爲,應該積極推進,邊做邊完善,“績效評估對于降低行政成本理論上幷沒有什麽高深的東西,關鍵是踏踏實實地去執行和貫徹的問題。”(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