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多年前,神秘子彈洞穿人民大會堂玻璃 |
陳建華認為子彈在擊穿第一層玻璃後,力量減弱的彈頭其彈道會發生改變,不走直線,如果還按兩個玻璃彈孔的延長線來判斷槍手的射擊位置是錯誤的,子彈可能來自北面更遠的居民區。
專家們再次查看了現場,根據子彈擊打玻璃的剝落程度以及力度,覺得陳建華的觀點確實值得重視,射穿人民大會堂玻璃的這顆子彈很可能不是在長安街上近距離射擊的,而有可能來自一個遠距離的地點。
但仍然有專家對5.6毫米口徑子彈在如此遠距離上的射擊效果充滿懷疑,於是辦案人員決定選擇一枝與那顆子彈同口徑的步槍,在北京的西山靶場進行射擊試驗,以驗證這一假設。辦案民警按照人民大會堂窗戶的樣子,做了一塊卡車大小的玻璃靶子,射擊距離從100米到500米,看在不同的距離上子彈對玻璃的擊穿效果究竟怎樣?
射擊試驗發現,子彈是從長安街以北400米以上的距離打的。
射擊試驗進行了一天,射擊隊員從100米到500米的距離上,向玻璃靶打了一百多發子彈,才有十幾發子彈打中玻璃。最後在驗靶的時候,民警發現,其中兩發從400米左右射擊的子彈所形成的玻璃彈孔跟人民大會堂窗戶上的彈孔很相近。
專案組根據試驗結果判斷,子彈應該是遠距離打的,也就是從長安街以北400米以上的距離打的,根據這個結果,專案組立即確定了一個排查範圍,人民大會堂西北方向400米左右範圍的扇形區域要逐一排查,其中南長街以西的範圍是重中之重。
秘密排查開始了,當查到南長街44號大院時,一個情況出現了。“當時調查發現一個人有槍,而且在那個時候打過槍,所以我們就把這個槍收繳了。”陳建華回憶說。收繳到的這枝捷克造的小口徑運動步槍生產於1898年,重2.8千克,共有6條膛線,所用的子彈是5.6毫米,與人民大會堂現場遺留的子彈是同口徑同樣型號的,在對槍支膛線的痕跡檢驗後,專家們判斷射穿人民大會堂玻璃的那顆子彈就是從這枝槍裡發射出去的,因為彈頭痕跡與槍支膛線的痕跡完全吻合。
槍找到了,而且專案組發現持槍人所處的位置,南長街44號院距離人民大會堂大約有427米,這個距離與事先進行的射擊試驗得出的數據非常接近。但持槍人為什麼在總理接見外賓的時候開槍呢?原來這是一個意外。
原來事發當天,有個小孩看見院子裡的鳥總是叫個不停,於是就拿起家裡的那枝5.6毫米捷克步槍進行射擊,沒想到鳥沒打到,這顆子彈卻飛到人民大會堂,並擊穿了兩層玻璃。轟動一時的人民大會堂槍擊案完全是個意外。
關鍵詞
槍支膛線
每枝槍的槍管裡都鑄有膛線,子彈經過膛線以後就旋轉前進,可以打得又準又遠,而且槍彈經過膛線以後,產生了一些特殊的痕跡,這個痕跡就是子彈頭跟槍管裡膛線的磨擦紋,子彈打出來,膛線就在經過的子彈上留下痕跡。這和指紋一樣具有獨特性。同一枝槍打出來的不同子彈,留在彈頭上的痕跡幾乎是相同的,進行比對以後能够認定,是不是同一枝槍射擊出來。(來源:央視《走近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