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特殊的比賽,這是一場特殊的轉播。
使我們感到最困難的是體育比賽的轉播不能報比分、不能報結果,過去從來沒有遇到過,也沒有聽說過,似乎有點荒唐。這樣還能轉什麼?怎麼轉?又如何向聽衆交代?經過再三地斟酌,只好如實地把難處和想法向上反映。根據我們的意見和要求,後來作了某些有限度的鬆動,規定:
(一)雙方打到比分15以前(21分制),彼此相差不超過2分的,可以報比分,相差超過2分時不再報比分;
(二)雙方打到比分15之後,快接近比賽結果了,不再報比分;
(三)每一局的結果不報,最後的總成績不報,不報輸贏;
(四)轉播中不能使用誰領先、誰落後這種用語;
(五)現場裁判員宣布比分的聲音不能播出去,電視轉播可能讓人猜出結果的鏡頭要避開。
寫到這裡,也許讀者會發笑了:這叫什麼實況轉播?但這是事實,那時候就是這麼做的。
本來複雜的轉播更複雜了,本來緊張的心理更緊張了,盯著現場,想著轉播用語,又要緊盯著比分。要求轉播只能成功,不能出任何紕漏,要充分體現出與“文革”前轉播的截然不同,反映出新的精神風貌。困難之大,可想而知;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按照轉播的常規,轉播以前,解說員要到雙方球隊中了解情況,熟悉隊員的打法、特點、水平,臨場解說準確,有發揮的餘地。現在是打破了常規,打破了正常的思維,準備工作的重點是鑽資料室查閱資料,熟悉兩國交往的歷史,友好關係的發展,以及雙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成就,然後一條一條地記錄在卡片上。幾個小時的轉播,要說的話可不是一個小數字,現場實況又不能多說,解說員更不敢“口若懸河”地發揮,只好用事先準備好的厚厚一叠材料來填充,也只有這些材料才能够體現出轉播的指導思想。乒乓球賽是沒有時間限制的,究竟打多少時間無法預測,材料準備只能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儘管這樣,臨場使用起來也常常是捉襟見肘,只好反複重播。除此以外,便是“喧賓奪主”地介紹背景材料,什麼雙方合練,親切交談,賽場上體現友誼和風格的小鏡頭。為此,還故意製造一些場景花絮,如給運動員送水、送毛巾,成了轉播中不可少的話題。
在轉播的現場,除了技術人員和記者,在轉播室就座的要有四個人:一是解說員,負責解說打球、現場氣氛、友好花絮;二是播音員,負責播出事先準備好的稿子和材料;三是現場指揮,掌握整個轉播情況,決定在什麼地方插播稿子,審定現場採訪稿件,處理臨時出現的問題,盯住比分,提醒解說員該不該報分。這一任務經常由我來擔任;四是請一位體育專家做顧問,畫龍點睛地評點賽場情況。一場轉播,幾個人忙得不得了,緊張得不得了。
轉播的效果如何呢?讀者已經猜到了。轉播者費力,聽的人納悶;話到嘴邊留半句,關鍵時刻只言他;該說的一句不吭,不想聽的沒完沒了。就這樣,轉播中間還幾次接到有關方面的電話,提醒“不要再報比分了”,甚至質問“你們為什麼又報了”!另一頭呢?聽衆和觀衆不知道其中的奧妙,他們也紛紛打電話來質問:“你們為什麼不報比分?這是打的什麼球,算什麼轉播!”事後,一封封信從四面八方飛來,對此提出“強烈抗議”,要我們做出解釋。怎麼解釋呢?只有哭笑不得!
更沒有想到,這竟然成了一種轉播的模式,直到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來訪時才告結束。(摘自《新聞背後的故事》 來源: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