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30年前今日 中美關係突破性的一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15 17:35:42  


  中評社香港12月15日電(記者 霍文蕙編譯報道)尼克松與基辛格於1971-1972年的訪華可說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歷史性突破。但另一個同等重要的美國前總統卡特在1978年12月15日發表的宣言,為中美關係帶來了另一次突破。這一天,中美同時宣佈自1979年1月1日起,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美國並與台灣斷交。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1977,美國前總統杰拉爾德福特與前國務卿基辛格卸任,當時所留下的中美關係是不完整且不穩定,美國仍然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中華民國”是整個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從1972年開始,儘管中美互不承認,但中美已在對方的首都設辦了小型的“聯絡處”。那時候,官方的通信有限,兩國的貿易額每年也不到10億美元。

  美國前總統卡特上任後,希望中美關係正常化。要做到這一點,他需要把對台灣的承認轉移到北京,美國與台灣的的防禦條約關係也要意味著需要結束。這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承認”,事實上,這是一個重要的步驟,需要充分的外交技巧和政治勇氣。美國需要找到一個既承認北京的同時,也能繼續處理“台灣主權”問題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美國仍能繼續對台售武。

  在卡特政府的首兩年,國務卿賽勒斯萬斯與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分別展開了兩次重要的訪華之旅。當時,中國要求美國切斷一切與台灣的聯繫,尤其包括不得對台售武。這樣的舉動在美國引起了一番熱議。最後,美國採取的態度是一方面與台灣斷交,終止了雙方的相互安全條約,但另一方面又繼續與台灣保持密切關係與對台售武。這樣的情況,在美國本土與國際法律上也沒有先例。
  
  隨後,根據總檢察長艾森豪威爾的意見,國務院的律師赫伯特布勞內爾起草了台灣關係法。這一先例表示,允許美國正式在台灣進行業務,包括軍售,但當中不存在國與國的關係。可是,當時,中方並不不接受美國的解釋,無法認同美國在承認一個中國的同時,仍與台灣保持緊密的關係。

  直至1978年,中美關係終於有了新的突破,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來自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上任。在1978年,中國已有足夠的權力與華盛頓談交涉。當時,鄧小平重申北京不會“同意”美國對台售武或是進行其他活動,但可繼續進行其正常化的外交。所採取的就是典型的中國談判風格:原則堅定,細節靈活。 

  中美關係,是一個本質上非常複雜的談判。1979年1月,鄧小平作出了歷史性美國之行,到布熱津斯基的家作客。在這裡,鄧小平談到了他的中國夢,但他說不知道自否在生時能否看得到。當時,雖然只有美國支持中國,但他仍然深信中國可以跨越一切難關。他表示,願意與美國合作遏制蘇聯,甚至同意在中國邊境安裝美國情報監聽站追踪蘇聯的導彈。他並和廣大學生交流、大談現代技術和貿易問題。他比任何美國官員更肯定,他預計中國開放即將完成。 

  鄧小平可能前無法想像30年後,他的中國夢已經成真,中國並在世界舞台上發揮著重要的角色。


    相關專題: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