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氏“教育世家”示意圖 |
戰火阻擋不住讀書聲
1948年12月27日,平津戰役中的國民黨守軍以“掃除射界”為名,縱火焚燒宜興埠等津郊13村,致使7800多戶3.8萬多人無家可歸。溫瀛士在宜興埠溫家胡同二號的家連同他親手創辦的士範小學全部葬身火海。
眼看傾注心血的學校化為灰燼,溫瀛士最初每天用毛筆追寫學校被燒的物品清單以發洩悲憤。但他很快振作起來。在一家老小居無定所、啼饑號寒的艱難條件下,他一邊安排學生繼續學業,一邊加緊謀劃:重請校董、再籌經費、修造桌椅,先後租用村中楊家下場倉庫和妻妹家燒剩的一間倉房做校舍,使士範學校獲得重生,簡陋的教室裡重新響起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當時學校有教室3間,學生97人。
1948年9月,溫瀛士的長孫、6歲的溫家寶入士範小學就讀,後因校舍被國民黨軍隊燒毀,翌年秋到城裡火神廟小學(後更名為鼓樓西小學)求學,因成績優秀被准直上三年級。小學畢業後報考南開中學,每所小學僅有一個名額,他被順利錄取。溫家寶在南開中學攻讀初、高中,共六年。
共和國成立後,溫瀛士將士範小學交給了政府,並入宜興埠第十八小學,改為公辦。溫瀛士先後任教天津市私立建華和慈鐸中學,1952年8月後任教崇化中學,直至病逝。從1913年2月至1960年2月,溫瀛士從教47年,任小學校長33年,為國家培育了成千上萬的人才。
教育世家“最了不起”之處
溫瀛士終身從教,培育了一支忠誠於教育的園丁隊伍,其中包括他的長子、長子媳、次子和5個女兒。其第三代中,又有1個外孫女從事教育工作,幾乎都默默奉獻在基礎教育。溫家是令人敬仰的教育世家。
1955年,溫瀛士在自傳中寫道:“我對弟弟、子女的入學希望是為了使他們進入教育工作,不求做官發財,因為教育是救國的根本大計。後他們開始服務,大多數都是教育工作,今天還是那樣。”
溫瀛士的弟弟溫瀛舉(後稱“溫朋久”)、弟媳劉絳雯都曾出任普育小學的校董。劉絳雯還擔任過天津城內普育女子中學校長,溫瀛舉後來是新中國外交部的初創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