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已到過日月潭好幾趟,但並不知道環湖公路是台灣“已故總統”蔣介石指示闢建的,也可能不了解蔣介石與邵族的關係;其實,日月潭處處留有蔣氏的跡痕,下次再訪時不妨細索一番。
一般民眾對於“蔣介石與日月潭”的印象,大概停留在:日月潭曾經有“蔣公行館”;梅荷園上方的耶穌堂,是蔣介石與蔣宋美齡伉儷駐蹕時禮拜的專屬教堂;慈恩塔是蔣介石為感念母親王太夫人所建。
事實上,蔣介石與日月潭的關係何止於此,如果你有機會登上慈恩塔頂眺望,視線所及的景點,如玄光寺、玄奘寺、文武廟、梅荷園、育樂亭等,以及德化社(現名伊達邵)、光華島(現名拉魯島)、環湖公路,在在都與蔣介石的參與或主導有關。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即認為,日月潭成為觀光旅遊勝地,在開發的歷程中,蔣介石對日月潭的鍾情與權杖,是奠定日月潭榮景的第2個轉捩點。
第1個轉捩點是日治時期的發電工程,造就了遼闊的湖面與明媚的湖光山色;第3個轉捩點則是921大地震後重建的風華再現。
日管處表示,台灣光復初期的威權時代,讓日月潭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蒙上一層神秘面紗,而這層神秘面紗,緣於蔣介石對日月潭山水的情繫獨鍾。
在此情境氛圍下,那段日子,日月潭處處顯露強人意識形象,比如,邵族的生據地卜吉社,改名為“德化社”,有以德化育邵族人用意;玉島改為“光華島”,也有取其“光耀中華”之意;而涵碧樓則規劃有“蔣公行館”(涵碧樓招待所)。
這期間,日月潭多處景點也得以闢建;邵族的文化與歌舞特色,亦因受蔣介石的青睞而風光一時。
談起蔣介石與邵族的淵源,迄今還有族人津津樂道。據日管處的說法,民國39年,蔣介石乘船到德化社欣賞邵族歌舞,因而與邵族頭人毛信孝結識,蔣介石以“毛王爺”尊稱,開啟蔣介石與邵族的互動關係。
日管處表示,當時國共內戰尚在進行,蔣介石曾安排“毛王爺”帶領族人前往定海、舟山群島等地,以邵族獨特的歌舞勞軍。邵族因而頗受蔣介石的眷顧,其文化與歌舞也備受關懷。
日月潭區的三大寺廟玄光寺、玄奘寺、文武廟,也與蔣介石的作為息息相關。
日管處指出,中日戰爭期間,日方自南京掠去玄奘大師的遺骨舍利,戰後日方感念蔣介石的“以德報怨”,於1955年11月底由日本佛教界護送玄奘舍利來台,初期安奉在玄光寺,之後建玄奘寺,作為玄奘大師靈骨舍利永久的奉安處。
玄奘寺於1956年興工,64年落成,蔣介石曾數度視察工地,並指示將原定的印度式建築改為中國古代宮殿式;竣工後,蔣介石仍經常參訪,並親題“國之懷寶”匾額,懸在1樓神龕上方。
至於主祀關聖帝君、岳武穆王、大成至聖先師的文武廟,於1969年重建,由台灣省主席黃杰核定以“北朝式”建築形式興建,外貌金碧輝煌。
日管處表示,當時大陸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批孔揚秦”運動如火如荼展開,台灣則以“批秦揚孔”來發揚儒家精神。當時蔣介石特別重視文武廟的重建,曾先後7次前往巡視,垂詢工程進度與經費籌措情形,並指示該廟在1971年竣工,作為“中華民國建國60週年”的獻禮。
日月潭環湖公路也是經由蔣介石指示而闢建,原因是遊客遊賞日月潭,僅能搭舢板或汽艇才能到各景點,1969年慈恩塔興築時,蔣介石特別指示公路局闢建環湖公路,提供遊客及居民便捷的公路交通。
另外,如梅荷園,位於水社碼頭制高點、涵碧半島入口處,當時是保護蔣介石安全之憲兵隊的駐守處;涵碧半島潭畔有座六角形育樂亭,亭內掛有蔣介石的育樂篇語錄,提示民眾親近山水的可貴。
日月潭畔還有一座蔣公紀念園區,它是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後,南投縣各界發起闢建的,並樹立蔣公銅像以供遊客憑弔,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特別為父親寫了一篇紀念文,鐫於銅像前方。
斯人雖已遠,惟日月潭美景依舊,蔣氏的跡痕也未曾抹去,下次再到日月潭時,或許可以細細索訪;尤其值開放大陸來台觀光之際,其史蹟應該也會引發陸客的興趣吧!(來源: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