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年中國政府發表援越反美的鄭重聲明 |
其後,這一機密,由中方通過英國間接轉給美國,目的是通知美國:這是底線,不能打破。
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者曲愛國認為,中國的介入使美國政府謹慎地決定,不讓地面部隊越過北緯十七度線,避免了中美兩國軍隊在地面正面衝突,否則,這場戰爭可能成為另一場朝鮮戰爭。
中國援越軍人陣亡逾千
來自中國大陸的資料則首次披露了中國援越部隊傷亡情況:一千一百人陣亡,四千二百餘人負傷。同時還詳細披露了中國軍隊的戰績:中國防空部隊在越南對空作戰共二千一百五十三次,擊落敵機一千七百零七架,擊傷一千六百零八架;鐵道部隊則在越南新建鐵路一百一十七公里,改建鐵路三百六十三公里;同時入越的還有通信工程大 隊、後勤部隊、築路部隊、掃雷工作隊、民兵等。中國給越南的物資援助,總額達二百億美元。
六十年代開始的這場越戰,其實可以追溯到更早期的印度支那抗法戰爭;中越的結盟起於中國支持越共抗擊法軍、取得奠邊府戰役的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者曲愛國披露,抗法戰爭期間,中國是唯一向越共提供軍事援助的國家,越共軍隊的全部武器彈藥和裝備都由中國按照預算和戰役的需要直接提供;他公布的大量數據表明,越南抗法期間,中國向越南提供各種槍支共十一萬六千餘支,各種大炮四千六百三十門和大批通訊、工兵器材及糧食、被服、醫藥等軍需物資。中方先後派出防空、工程、鐵道、後勤保障等支援部隊共二十三支隊,九十五個團另八十三個營,總計三十二萬餘人,最多的一年達十七萬人。
中共和越共這一對“同志加兄弟”,為何會反目成仇?從戰爭年代的檔案中其實已有跡可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丹慧研究有關檔案後發現,中越兩國關係大起大落,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國際冷戰格局下,中、美、蘇三國關係變化的制約和影響;中蘇關係及中美關係的變化對中越關係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她指出,中國在政治上、軍事上支援越南,就要求越南不要站到蘇聯方面去,甚至要有所行動;後來中國為了抗衡蘇聯而改善中美關係,又要求越南有所配合,不免予人改變了初衷又要強人所難之嫌。
其實,就是在越戰期間,民族主義感情也高於戰友關係。當年越南政府派了不少人到上海的鋼鐵廠和紡織廠學技術,上海官方十分厚待他們,把淮海中路重慶南路一帶的優質民居騰出來讓他們住。他們也一直對上海人民懷有好感。可是,中美關係開始解凍卻大大地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令上海吃驚的是,北越人策劃在尼克松訪問上海的時候,在沿街的窗口打出抗議的橫幅。此事被中國方面及時發覺,預先做足了防備措施。在尼克松到訪上海期間,北越人受到所在單位和部門的“熱情款待”,又是帶他們到景點去參觀和游玩,又是領他們去高級飯店美餐,哄得開開心心,總算避過風頭。雙方都嘴上不說,但心知肚明。這可能是中越民間感情上最早的芥蒂。
另二位中國學者楊奎松、沈志華論及上述變化時表示,中國的立場是從主張武力解放印度支那到力主實現東南亞和平;從主張和平共處到主張冷戰共處;從反對越美和談轉向聯美抑蘇,一直發展到勸告越南適時結束戰爭,造成了後冷戰時期另一種混沌而共生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