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採訪董邊時,順口問了一句:“在家裡,你喊他‘家英’嗎?”
不料,這句話引出她與田家英奇特婚戀的話題。
“不,不,在家裡我從來沒有喊他家英。只有現在,跟別人談起他,才說‘家英’、‘家英同志’。”董邊說道。
“你在家裡喊他什麼呢?”我追問。
“喊他‘田雞’!”她答。
“‘田雞’?!”
她哈哈大笑,笑了好久好久,把話題拉向那遠逝的歲月……
田家英並不姓田,本名曾正昌。在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翌年——1922年1月4日,他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個小康之家。父親曾國融開一家中藥店。母親姓周,生了三子一女,田家英是最小的一個。
田家英三歲喪父,十二歲喪母。隨著父母的早逝,小康之家跌入了貧困的泥沼。才念了初中一年級的他,在母親病逝之後,不得不離開課堂,在藥鋪裡當學徒。
貧困是砥礪意志的磨刀石。失學的他,在帳子上掛起對聯,表達自己的心願:
走遍天下路,
讀盡世上書。
1935年,只有十三歲的他,開始向報刊投稿。他取了好多個筆名,田家英是他最常用的筆名。他在報上發表散文,也寫點詩、小說及書評,得到了一些稿費。他在十四歲考入成都縣立中學,繼續求學。一邊讀書,一邊仍用田家英這筆名發表文章。十四歲的他,已經顯露出才華,也顯露出超人的意志。艱難人世,使他早熟。他的同齡人尚在一片混沌之中,他已能在迷霧中判明正確的航向。年僅十四歲,便加入了“海燕社”——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救亡團體。
十五歲那年,他加入了“成都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中共的外圍組織,簡稱“民先”。
在加入“民先”不久,他便要求奔向那光明的所在——延安。中共黨員侯方岳為他辦理了前往延安的手續。中共早期領袖人物趙世炎之姐趙世蘭,親筆為他寫了給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以及延安的介紹信。於是,十五歲的田家英便進入了紅星照耀下的聖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