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革”時期的張寶瑞。 |
核心提示:“文革”期間,除了魯迅作品、《金光大道》等極少數書籍外,其他的文學書籍都被當成毒草給掃除了。文化成了一片沙漠,文化的荒蕪,造成了人們精神生活的貧乏,這就給手抄本的流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台。這些大多以偵破和反特故事為主,連作者姓名都不清楚的手抄本,從城市到鄉村,很快便占領了地下文化的陣地。據統計,“文革”時期林林總總的手抄本儘管數量眾多,但基本無外乎兩方面的內容:反特偵破、愛情與性。前者比如《一雙綉花鞋》、《綠色屍體》、《龍飛三下江南》等,後者包括《第二次握手》、《遠東之花》、《少女之心》等。
“文革”期間廣為流傳的作家張寶瑞的手抄本小說《龍飛三下江南》,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並再次引發一股手抄本熱潮。
近幾年來,內地圖書業頻頻把目光瞄向“文革”時期的地下手抄本。此前,張寶瑞的《一只綉花鞋》以及《一只綉花鞋(續集)》、《陰陽銅尺》、《閣樓的秘密》、《十三號凶宅》等作品也都相繼出版,而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文革”手抄本文存——暗流》一書,更是把“文革”時期流傳很廣的手抄本匯集成册出版,使這些當時的“暗流”重見天日。
“文革”手抄本以裝幀精美的正式出版物形式再度出現,喚起許多人對那個灰色年代的難忘回憶,它們曾伴隨我們走過文化饑荒……
“梅花黨”是這樣出爐的
1971年夏,北京最東南的鐵合金廠。
正值中午,此時的太陽能把一切融化,被暴曬的廠房成了“火山”,大高爐內,鐵水沸騰,火星四濺。
廠房一角,一個直徑一米多的巨型電扇正發出巨大轟鳴,卷起陣陣爐灰,挾著熱浪,向人們籠罩過來。十幾個工人,把長著一張國字臉,濃眉大眼的張寶瑞圍在了場地中央,他們正在聽這位年輕的生產班長講述“梅花黨”的故事。工人們聽得入神,好像忘記了酷熱,臉上,大滴大滴的汗正“前赴後繼”——被熱風剛剛烘幹又轉眼冒出……
30多年過去了,現在已過天命之年的新華社高級記者張寶瑞說起這個場景還是止不住的自豪,這位“文革”手抄本文學的代表作家,至今已創作發表《一只綉花鞋》、《落花夢》、《綠色屍體》等500餘萬字的文學作品。
張寶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據統計,‘文革’手抄本有300多種,其中我一個人就占了20多本,要把我在工廠說的那些故事算上,還可以出50多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