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政體和教派相同,摩洛哥和約旦與海合會成員國幾乎不具有任何結盟的理由。海合會匆忙推出擴容方案,目的有二:一是拉攏阿拉伯君主國“抱團取暖”,共同應對統治危機。民眾抗議示威浪潮在同種文化和同種政治制度國家的傳導效應決定了,只要有一個阿拉伯王室倒下,就將成為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動亂將不可避免地蔓延至其他君主國,掀起運動的第二波——旨在推翻王室統治的“革命”。阿拉伯媒體不無諷刺地說,海合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變成了“海灣抵禦革命俱樂部”(Gulf Counter-Revolutionary Club)。
此外,穆巴拉克的悲慘結局讓阿拉伯君主們不寒而栗,他們認識到,在民主浪潮襲來時,他們也會像穆巴拉克那樣,被美國人拋棄。二是聯手抗衡伊朗。在伊朗崛起引發的安全困境下,海合會國家充滿危機感。約旦和摩洛哥這兩個反伊朗的“急先鋒”,此時便成為海合會拉攏的首選對象。2004年,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公開表示,中東地區正在興起一個從伊朗延伸至黎巴嫩的“什葉派新月帶”,約旦還派兵參加了海合會在巴林的“維穩”行動。摩洛哥則走得更遠,2009年幹脆與伊朗斷交。
阿拉伯王室何去何從
一戰之前的400年里,阿拉伯世界大部分地區被奧斯曼帝國統治,是帝國的各個行省。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瓦解後,阿拉伯世界出現多個王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民族解放運動浪潮中,埃及、也門、利比亞等國王室被推翻,共和制世俗民族主義政權取而代之。上世紀70年代初,海灣君主國擺脫英國委任統治後,一些在當地統治時間較長、勢力較大的家族陸續宣布建立君主國。
目前,22個阿拉伯國家中有8個君主制國家,即海合會6個成員國,以及約旦和摩洛哥。其中,約旦哈希姆王國由原漢志酋長侯賽因•阿里的次子阿卜杜拉於1946年建立,沙特王國由原內志酋長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在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於1932年成立;卡塔爾自1846年起便由來自亞比林綠洲的薩尼家族管理,科威特自1756年起便由來自內志的薩巴赫家族管理,摩洛哥自1660年起便由阿拉維家族統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