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何用?對每個歷史從業者而言,都是一個不斷自詰與再三請教的命題。毫無疑問,史學的學術功能是歷史學自身發展的推動力,而史學的社會功能主要是對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與影響。史學的學術功能是實現其社會功能的前提與基礎,社會應該向史學前沿研究提供條件,表達敬意。而史學的社會功能則是其學術功能的延伸與補充,社會更有必要讓當今全體國民知曉歷史,敬畏歷史,這是造就現代公民素養的必要前提。
馬克思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選定的條件下創造。”必備的歷史素養能為人們把握自身歷史的前結構提供科學的解釋,真正做到司馬遷所說的“通古今之變”,使他們在創造未來歷史時有一種高度自覺的理性認識。
歷史資源有資治、垂範、借鑒、參考等社會功能,國人對此會自然而然聯想到唐太宗所說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對整個民族與國家來說,歷史教育是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環節;對於每個公民來說,學史可以陶冶人格情操,增強現代人的歷史責任感,判別何為善、惡、美、醜,明辨何為公正、進步、正義,從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棄,有所進取。
教育學家陶行知曾兩次請著名史家翦伯贊給他創辦的育才學校的學生講中國史,為的是“給他們以做一個合格公民的知識”。不言而喻,在現代人的總體素質中,歷史素養是必不可少的構件,它可以提高人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在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時更趨全面、理性、周密、慎重。培根的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說的就是這層意思。
史學在實現社會功能時,教給公民的,不僅僅是那些具體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與時代契合的價值觀。結合當今時代潮流,尤有必要強調以下幾點。
其一,關於獨立與自由的觀念。陳寅恪揭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獨為個體人格之養成樹立鵠的,實也關乎國家與民族之人格與氣運。
其二,關於民主與人權的觀念。民主與人權是近代社會賴以成立的基石,對自秦以後曾長期處於專制政體下的中國國民教育尤為迫切,不能藉口所謂舶來而否定其價值。
其三,關於平等與仁愛的觀念。平等觀念不僅指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也指不同民族之間與不同國家之間是平等的。有平等之心始能有仁愛之舉,反之亦然,有仁愛之心始能行平等之義。
其四,關於憂樂天下的觀念。範仲淹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張載標榜“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倘若每個公民都將這一價值觀融入血液,付諸行動,豈非民族之希望,國家之福祉?
其五,關於民族精神與世界主義的觀念。處於當今全球化時代,對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對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中國人的理性心態應該像陳寅恪所說,“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樣,庶幾能達到費孝通推許的境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