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老兵不會被歷史遺忘 |
中評社香港7月10日電/美國《僑報》7月9日載文《救助抗戰老兵 給歷史一個交代》,摘要如下:
“七七事變”76周年之際,兩岸以各自的方式紀念抗日戰爭歷史。“尋找抗戰老兵”成為大陸多家媒體的策劃專題,引發民間的熱烈反響。作為“抗戰歷史的活化石”,這個群體在過去長期被忽視、受冷遇,得益於近年大陸官方對歷史的重新定位和民間公益運動的蓬勃發展,他們才逐漸被社會重新記起。
抗戰老兵,全稱應該是“國民黨抗戰老兵”,多為國民黨部隊的普通士兵、中下級軍官。七十多年前,在日本侵華的民族危亡時刻,這些二十出頭的青年們在正面戰場上奮勇殺敵,為抗戰的勝利奉獻了熱血與激情;而隨著國共內戰的爆發,一些人不願屠殺同胞而返鄉,一些部隊起義投誠或解散,還有一些人在蔣介石敗退台灣後被“遺棄”在大陸。
在中共建政後的歷次政治運動中,在意識形態站隊的年代裡,“國民黨”印記成為老兵們伴隨一生的恥辱和不幸的根源,遮蔽了他們本應被認可的“抗戰英雄”的功勛;而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經濟大潮裡,年事漸高、缺乏技能、一身傷痛的他們不僅被資本所拋棄,還長期被政府和公眾所遺忘,而他們也習慣了貧困與失語。
但歷史的真相不會埋沒,公正總會降臨。8年前,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北京當局肯定了國民黨部隊在主戰場的作用,把一批抗戰中陣亡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國民黨軍“八百壯士”,與中共的抗日英雄一起並列為“中國人民的傑出代表”。這是中共正視歷史的積極信號,史學界掀起了一股新導向下的抗戰研究熱,民間救助抗戰老兵的行動也具有了更“踏實”的理由。
定性的問題基本解決了,知名的國民黨英雄被肯定了,可對於廣大散落在各個城市角落、窮鄉僻壤的普通老兵而言,一瞬間興奮的暖流過後,具體救助政策的陽光依舊沒能照進他們蝸居的小屋裡,他們的很多人也沒有拿到象徵著官方認可的紀念章。一晃就是8年。在志願者、捐助者、民間組織以及“兩會”代表的推動下,大陸民政部近期下發通知“將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社保”,同時建議各級政府還要在精神上關懷老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