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7日電/“我上大學時就對抗戰歷史感興趣,這一寫就是幾十年。”吉林省文聯名譽主席張笑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張笑天生於1939年,1957年考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1961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曾為電影《開國大典》《重慶談判》、電視劇《太平天國》《孫中山》總編劇。
多年來,張笑天主要圍繞抗戰題材進行創作。“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給中國人民留下了無法磨滅的血色記憶。”他說,“我生活在東北,當年這裡百姓遭受的苦難極為慘烈。”
張笑天告訴記者,自讀大學起,他就對抗日戰爭這段歷史非常感興趣,做過深入調查和研究。“我下鄉搜集到了許多有關抗聯的資料,當時有了創作衝動。”從那以後,他先後創作了長篇小說《抗日戰爭》《沉淪與覺醒》《國家陰謀》《民族記憶》、中篇小說《落霞》等抗戰題材作品。
他表示,相對於其他題材,創作抗戰題材的文藝作品更費時費力。“前期要做大量準備工作,要閱讀歷史文獻,搜尋史料。我在日本待過半個月,天天泡在圖書館查閱資料。”
張笑天認為,文藝工作者要有正確的歷史觀、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抗戰題材作品。對於重大歷史事件、年代、重要人物要嚴格把握,不可以虛構,允許藝術加工的只能是為烘托歷史而設計的小人物或某些細節,以沒有硬傷、不傷筋動骨為原則。
“我寫‘抗日戰爭備忘書’系列第一部和第二部以寫實為主,藝術虛構的成分很少,對當年日本軍部、少壯派軍人乃至天皇的描寫,都是於史有據的。”他說。
對於目前熱議的抗戰“神劇”,張笑天表示很厭惡。“打著民族正義旗號卻把嚴肅題材娛樂化、妖魔化、兒戲化,失掉了一場戰爭的警示作用,應當被唾棄。”
目前,張笑天仍然走在抗戰題材作品的創作之路上,計劃推出“抗日戰爭備忘書”系列的第三部和第四部。“我這一輩子都離不開這個題材了。這不僅是興趣,也是一種追求,一種自我完善。”他說。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