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國後我軍幾次重要裁軍。(來源:解放軍報) |
保持合理適度軍隊規模
軍事科學院軍隊建設研究部研究員 謝蒲
通過“撤、並、降、交、改、理”,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的人員編制精簡近一半;11個大軍區合併成7個;減少軍級以上單位31個;撤銷師、團級單位4054個;各級領導班子都減少了副職幹部;合併了3所高級指揮院校;60萬幹部退出現役轉業到地方……
兵貴精而不貴多。軍隊戰鬥力的強弱,不僅取決於數量的多寡,更取決於質量的高低。但是,1985年前,中國軍隊員額高達400萬之眾。為此,鄧小平說,人民解放軍過去“只講數量,不講質量。現在改變了,講質量,講真正的戰鬥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頂用的”。
要走質量建軍之路首先必須“消腫”。然而做“減法”,“消腫”消什麼、怎麼消、消多少,這是一個需要科學研究的複雜課題。
確定一個國家的軍隊規模與結構,不能單純地從國家軍事戰略和作戰任務需要出發,還必須借助一套完整的分析和計算方法。其具體做法是:依據一個國家的人口總數、國土面積、經濟實力、周邊環境等10大國情因素,運用國際通用的“多元回歸方法”,經過大量縝密計算,得出軍隊規模的理論依據,並對軍兵種比例、官兵比例、機關與部隊比例、作戰與非作戰人員的比例等展開量化論證,推算出一個個“黃金分割點”。
尊重科學,才會有科學的決策,才會有裁軍百萬的壯舉。它改變了以數量衡量戰鬥力的傳統思維定式,打破了以軍隊規模效應滿足國家防衛的傳統建設模式。百萬大裁軍之所以第一次擺脫了“精簡一次,膨脹一次”的反彈怪圈,在於採用的是革命的辦法,而不是改良的辦法。
歸納起來,百萬大裁軍在調整軍隊規模結構,正確處理數量與質量關係方面形成了4條原則:一是在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寧要少些,但要好些”。二是擴大數量以合理夠用為尺度。三是保持軍隊規模充分考慮經濟承受能力。四是在調整軍隊數量的同時優化結構和完善體制。這些寶貴經驗都為以後的裁軍提供了科學鏡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