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羅娜”和分辨率較低的商業成像衛星“斯波特”所拍圖像對比。 |
1956年11月7日,以色列外交部長果爾達.梅厄、佩雷斯和法國外交和國防部長克裡斯蒂安.比諾和布爾熱莫魯進行了一次秘密會晤。法國方面對自己作戰中沒有成功支援盟國而十分懊惱。然而以色列卻十分關注蘇聯的核威脅。這次會議中,雙方在改良研究型核反應堆上達成初步一致。佩雷斯似乎要確保達成一個協議來幫助以色列發展核威懾能力。會談後幾個月,以色列就在法國的幫助下建成了一個18 兆瓦的EL-3研究型核反應堆,並掌握了鈈分離技術。隨後,規模又正式升級為24兆瓦。但是在使用相同能力鈈平台的前提下,實際向工程建造人員提供的核心冷卻管的規格足以保障三倍於這個能力的反應堆。具體如何進行升級過程的還不得而知。
以色列在其南部貝爾謝巴附近的內蓋夫沙漠中的迪莫拉秘密建立了這個核反應堆。幾百名法國工程技術人員趕到貝爾謝巴。雖然貝爾謝巴是內蓋夫地區最大的城市,但還是很小。一些參與法國馬庫勒核設施建設的公司也加入到建設計劃中,如法國和以色列的鈈分離工廠都是SGN建設的。
1958年,迪莫拉進行過EL-102反應堆的試驗(法國知道)。反應堆所需的重水是從挪威購買的。以色列以動力反應堆試驗的名義達成了這次交易並同意挪威對重水的和平使用進行32年的監督。但是挪威只在1961年4月這些重水用於迪莫拉核反應堆之前被允許進行了一次監察。為了掩蓋計劃的真實內容,以色列將迪莫拉基地稱為一個“錳試驗工廠”(雖然顯然不是一個“紡織工業試驗工廠”)。不過,美國情報部門還是在1958年知道了這個計劃,並利用U-2偵察機對試驗計劃進行了偵察,確定了這裡很可能是一個核反應體系。無容置疑,法國人參與了這個計劃。
內蓋夫核研究中心是以色列的核武器計劃的中心。它位於沙漠城市迪莫拉的附近,因此簡稱迪莫拉。上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法國在這個中心建成了一個核反應堆和一個鈈生產車間。所有製造原子彈所需的特殊材料都在迪莫拉生產製造,包括鈈,鋰-6氘化物以及濃縮和未濃縮的鈾。但是原子彈的設計和組裝是在別的地方進行。
由於以色列對這個空域進行了嚴格警戒,因此不可能利用普通偵察飛機對其進行偵察。在上世紀60年代,一架以色列空軍的“幻影”由於誤入這個空域而被擊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