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由於長期處於航空發動機仿制生產狀態,對於航空發動機研製客觀規律的掌握嚴重不足,對於航空發動機研製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大投入性沒有清晰認識。這樣造成我國航空發動機研製投資強度遠遠低於研製實際需要。例如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開始研製渦扇6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根據資料統計,20年研製經費共計只有1.5億元,平均每年750萬元。當研製進入關鍵階段,需要高投資強度時,竟然有兩年每年只給200萬元,以這樣投資總額和投資強度來研製先進大型航空動力系統簡直是難以置信,但歷史事實就是如此。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我們給航空工業的整個投入,尚不及我們對越南援助的1/10,不及給朝鮮援助的零頭,甚至不及給阿爾巴尼亞的援助!而同一時期,我國引進斯貝MK202發動機進行仿制,卻花費了13億元人民幣。
我國航空動力工業長期發展不良的根本原因更多是決策不當。
但是由此就認為航空工業不是高科技,航空工業則是簡單的生產工業就是相當大的認識謬誤。直到我國高科技發展計劃——863計劃,航空都未列入我國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中。雖然“航空強國”的口號終究還是響徹中華大地,但是錯過的發展機遇和耽誤的時間又如何償還,如何追溯?損失的人才又由誰來挽回?在歷史的追思中,往往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來源:2010年3月上《看世界》 作者:田文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