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解放軍二炮部隊列裝的東風-21C型彈道導彈。 |
航母儘管戰鬥力十分可觀,但任何武器系統都並非無懈可擊,航母當然也有“軟肋”。隨著高新技術廣泛應用於戰機、潛艇、水雷、導彈,航母面臨的威脅事實上有增無減。
攻擊機兵分多路突擊
利用攻擊機掛載導彈突襲航母戰鬥群,往往能收到不錯的效果——即使是美國海軍的大型航母,純粹用於防空作戰的艦載機也僅有二三十架;加之艦載機的出動效率受很多因素制約,其構築的防線必然存在漏洞和空隙,難以招架從多個方向發動的空中攻擊。一般來說,戰機採用超低空隱蔽飛行,突然從各個方向連續不間斷地向航母發起攻擊,再輔之水雷戰、潛艇戰和電子戰,能夠給對手造成不小的麻煩。
除了有效運用各種空中戰法外,準確把握進攻時機,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選擇航母進行補給時(此時艦載機無法起降)或艦載機起降時(此時航母航向、航速比較穩定,機動受限),予以突擊。又如,利用航母在夜間值班飛行員數量少,出動、回收艦載機的時間比白天長的弱點,實施打擊。再如,根據航母艦載機一般只能在6級以下海況下起降,且對起降時的能見度要求高,而己方岸基飛機受氣候影響小的特點,對航母發動攻擊。
水下殺手提前設伏
以潛艇在敵艦隊航路附近設伏,也能達成出其不意打擊航母的目的。與飛機或艦艇相比,航母對付水下威脅更困難一些。一艘航母配屬的反潛兵力分多層,包括反潛機、攻擊核潛艇以及反潛導彈和魚雷等。不過,隨著戰略的調整,(美軍)航母戰鬥群中的反潛兵力有削弱趨勢。而潛艇的性能有所增強,故仍是有效的武器。
一個常被提及的例子是,1995年7月到1996年3月,解放軍在台灣海峽和台灣附近海域進行了數次軍事演習,美國先後將“獨立”號和“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調至台海周邊,游弋在台灣以東100多海裡的海面上;當中國海軍的數艘核潛艇離港之後,為了避免對峙升級,美軍主動讓航母戰鬥群後撤了近100海裡。
老當益壯的水雷封鎖
水雷儘管歷史悠久、價格低廉、結構簡單,但具有易布難掃、隱蔽性強、威力大、威脅時間長等優點,在反航母作戰中仍能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現代水雷已逐漸走上智能化道路,採用了與魚雷、導彈合為一體的技術,大大提高了使用靈活性。所以,在航母經常出沒的海域預先布設水雷障礙,同樣能令前者的活動大大受限。
遠程反艦導彈強手輩出
反艦導彈分為空對艦、艦對艦、潛對艦和岸對艦4種,這裡所說的主要是特殊的遠程艦對艦與潛對艦導彈。蘇聯和俄羅斯在利用此類導彈攻擊航母方面頗有造詣,研製了多種“航母克星”。最新的產品當屬“寶石”反艦導彈,它的主要特點是:能自動調整飛行高度,避免過早暴露;採用主動和被動雷達聯合制導,抗干擾能力強,可規避敵防空火力的攔截;飛行速度快,防禦方幾乎來不及進行電子對抗;威力大,攻擊精度高。
新一代的反艦導彈普遍配用穿甲、破甲和爆破戰鬥部,採用編碼技術和頻率捷變雷達尋的制導方式,並開始向遠程、隱身及復合制導、熱成像制導及“智能”制導方向發展。
無人尖兵開打電子戰
雷達系統、通信系統、導航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是航母強大作戰能力的支柱,但也是航母易受打擊的“軟腹”。採取多種技戰術手段,對航母實施電子戰是完全可能的。典型戰法包括:利用各種中小型艦船、近海島礁以及空飄氣球等布設干擾設備,連續發射信號擾亂電磁環境,使航母無法判明主要威脅;在打擊敵前出兵力的同時,以小部分航空兵、水面艦艇和潛艇兵力組成佯動襲擾群,在航母附近實施信息欺騙,牽制其行動,干擾其指揮,分散其注意力。
另外,無人飛行器近年來風靡各國,在與航母進行電子對抗方面,它足以承擔以下使命:將無人機投放到離航母一定距離的空域,模擬機群編隊,誘使敵軍分兵,以便主力乘虛而入;把搭載干擾設備的無人機部署到航母或艦載預警機附近,對其通信實施“噪聲”壓制干擾,造成數據丟失、混亂,反應延誤,從而破壞航母的戰鬥指揮、控制和通信能力;派無人機頻頻向航母發起突擊,迫使艦上設備連續工作,造成其機件嚴重損耗,壽命縮短,最終無法維持正常的戰鬥力。(來源:中青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