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潔語速很快,她說,現在孩子的戶口又成了新問題,既不能落在學校,也不能落回老家。“雖然還在社會結構之內,但就我個人而言,已經屬於弱勢群體了。現在我每月僅能拿到學校270元的補助。在家裏,公公每天都問我什麼時候去工作……”
于潔海外留學的朋友卻很羡慕她的生活——30歲,有家庭,有孩子,有房子,這離他們來說還很遙遠。對於朋友們的羡慕,於潔不以為意。
“三十而立,關鍵是要獨立,特別是經濟獨立。這至少在工作3年之後才有可能。”
根據調查,像於潔一樣期待經濟獨立的30歲人不在少數。資料顯示,55.3%的人認為,穩定的工作是“長大成人”的最重要標準,“有自己產權的房子”(52.3%)、“婚姻美滿幸福”(43.8%)、“有穩定的收入”(41.0%)等指標緊隨其後。同時調查還表明,近三成受訪者仍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成年的多重樣本
對於孔子所言的“三十而立”,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是這樣解釋的:“立,能確有所立,不退不轉,則所志有得有守。”
社會轉型期的斷裂使社會的多重利益分化。時至今日,“立”的定義也有了各種各樣的標準。對於什麼是“立”,怎樣才算成年,似乎沒有人可以給出明確的答案。儘管近一半的被訪者認為,“立”的標準首先就是生活穩定,但還有近兩成的人認為,成熟的心態才是成人的標誌。
周倫就是這麼認為的。30歲對於他來說,意味著人生方向的確立。“穩定並不是最重要的,30歲其實是在積累資源。這時你不需要再去證明自己了,淡定一些,對問題的看法成熟一些,從心智方面達到‘立’的標準。”
周倫的焦慮和壓力更多地來源於他所在的IT行業,“前有狼,後有虎。有焦慮和壓力,這很正常,IT行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淘汰率高。”年過三十的周倫已經有三次跳槽的經歷,目前,他又在醞釀著第四次。這一次,他甚至考慮離開IT業,到一家民企任中層管理人員。“現在的工作已經沒有上升的機會,到了40歲就沒有競爭力了。”他這樣解釋。
“畢業時對人生的規劃很清楚,工作後變得模糊了。現在,到了30歲,應該是第二次清晰的時候了。”周倫稱這幾年來,有掙扎,但沒有痛苦。他自認心態還不錯,“我現在家庭幸福,孩子健康,雖然是給別人打工但也還OK啦。”周倫的語氣很輕鬆,儘管他也表示,現在的狀態是在“熬日子”,但他覺得這“並不矛盾”。
與此同時,調查也反映出人們的另一種擔憂——46.8%的人認為自己尚缺乏成熟的人際關係網路、沒有深諳為人處世之道,同時還有41%的人認為自己的身體並沒有達到成熟健康的最佳狀態。
談到30歲這個年齡,趙眉又是另一種體悟。“30歲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年。在此之前,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一過30歲,就變成‘應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了。”
趙眉在自己30歲的時候辭去了出版公司的工作,成了一名自由職業者,為下一步創業做準備。“事業可以重新開始,在這個領域,沒有年齡的限制,但精神和心靈應該穩定下來,至少我已經知道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工作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