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電影天皇的傳奇
標誌風格:東方審美 黃金年代:50年代至90年代
黑澤明是20世紀亞洲對世界電影的最大貢獻。1950年的《羅生門》起,黑澤明拿遍了金獅獎、金棕櫚、奧斯卡獎。但黑澤明愛好巨型製作,他的《亂》、《影武者》動輒投資數十億日元,因而常常落到沒有投資的境地。當盧卡斯、斯皮爾伯格、科波拉等受他影響的一代成長起來後,他的大師地位才最終確立。黑澤明的遭遇代表了東方文化在面對西方時的複雜立場:獲褒獎時疑似被“審醜”,被批評時馬上陷入不自信。而當黑澤明對《白痴》、《李爾王》進行解構時,又被票房現實碰得頭破血流。黑澤明在自傳裡自喻為一只醜蛤蟆,在鏡子前一照嚇出一身油,可治療燒傷。大師人生的種種不堪,構成了他藝術絕響的低沉部分。
黑澤明數據
拍攝《戰國英豪》時,黑澤明為了拍一個滿意的天晴鏡頭,足足等了100天;
《沒有季節的城市》失利之後,沒有投資商願意給黑澤明投資,他割腕21處自殺。
拍《七武士》時,他站在泥潭裡七八個小時,凍掉了一個腳趾。
1998年9月,黑澤明與世長辭,35000多人參加了他的追悼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