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館取法的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個經典構件:斗拱。
|
評委們對“東方之冠”和清華大學的方案難以取舍,找到何鏡堂,問他是否可以跟清華大學聯合設計。
“我覺得設計‘中國館’已經不是哪一個設計師的榮譽問題,這是國家利益,因此我同意聯合設計。”何鏡堂說,最終由他領銜,並結合清華大學的方案精華,設計成了今天的中國館。
2007年12月18日,中國館正式開工建造,其設計方案也首度公布於眾。
中國館由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組成,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鹹亨。國家館為“天”,宛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地區館為“地”,如同基座延展於下,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
中國館外部要使用中國紅,中國紅是北京皇城墻的紅,還是國旗上的紅?為了找到能代表國家形象的顔色,何鏡堂領導的團隊費盡周折,最終找到中國美術學院色彩研究所。他們一同研究並挑選了四種相近的紅色,使中國館外表從上到下的顔色整體格調統一,又略有變化。
2009年12月10日,中國館竣工,其屋頂面積140米乘140米,足有兩個半足球場大。
“在中國館從夢想走向現實的路上,我都如履薄冰,擔心大家不認同。”何鏡堂坦言,“現在我稍微放心了。中國館大家一看就是中國的,宣示了中國人向上、自信與充滿希望。現在整體上效果不錯。這是上上下下集體智慧的結晶。施工上曾遇到難題,上海建工集團想了許多辦法,最終解決了這些問題。”
“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中國國家館空間展示面積15800平方米,是上海世博會所有展館中最大的,也是中國在參與世博會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場館面積。
2007年12月10日,中國國家館展示設計工作啟動。上海世博局向國內外公開征集“中國國家館展示設計概念方案”。2008年12月23日,中國館籌備領導小組通過概念設計方案。
中國館的展示主題,經全國各領域專家研究論證,確定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展示設計方案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領銜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