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再版的封面 |
我的祖父陸士諤
陸貞雄
我的祖父陸士諤於1879年生於今青浦區的朱家角鎮,師從清代名醫唐純齋學醫,在民國年間成為蜚聲滬上的“上海十大名醫”之一,有多部醫學著作傳世。他在行醫之餘不斷地創作小說,一生著有小說達100多部,其中《新上海》、《血滴子》等書堪稱佳作。
《新中國》是陸士諤32歲寫下的,是一部以夢為載體的幻想之作。據我所知,該書僅餘孤本藏於上海圖書館,書頁有些破碎,已不便供讀者借閱和複印了。它在結構上有些散亂,內容卻讓人驚嘆萬分。在該書末尾,陸雲翔從夢中醒來說:“我便把這夢記載下來,以為異日之憑證”。祖父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舉辦萬國博覽會是國力的象徵,祖父可能是堅信中國在百年後能夠富強,堅信上海在百年後有能力舉辦萬國博覽會,所以才會有如此大膽的想象。至於祖父對地鐵、越江隧道、黃浦江大橋以及行人靠左行走、給婦女讓座等情景的想象,可能是受到他弟弟和妹妹的影響。祖父的大弟陸達權曾獲威斯康辛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二弟陸守堅曾赴舊金山大學留學,妹妹陸靈素是著名文學團體“南社”成員,與蘇曼殊、陳獨秀、柳亞子等進步人士往來密切。祖父必然從弟弟妹妹處接觸到許多當時世界上先進科技和理念,這些便成了《新中國》的素材。
然而,更令現在的人們嘆服的不是他夢想的精准,而是他做夢的勇氣。《歐洲時報》的一個評論寫道:“1910年,代表中國的清王朝已病入膏肓,中國五千年的國運處於前所未有的低谷。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中國的知識精英並沒有喪失信心——這也許是中華文明能夠獨步世界並最終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衰落後可以再復興的原因。”
無獨有偶,早期改良主義思想家鄭觀應等人也在他們的作品裡提到了舉辦“萬國博覽會”。復旦大學中文系黃霖教授也感嘆說,當時的老百姓迫切盼望國家能夠強盛起來,這源自於一種強烈的民族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