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古代廣州城極發達:宋代就有八大“衛星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10 09:53:49  


 
  明、清:老城之外添新城

  明代廣州城垣第五次大發展。明洪武三十一年(1380)把宋城三城合而為一,並向東、西擴展。其範圍東起今越秀路,西到今人民路,南到今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北跨越秀山,在山上修建了宏偉的鎮海樓。城周長二十一裡,稱“老城”。1563年,又在城南築外城,南至今萬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一帶,周長六裡多,稱“新城”。

  廣州城很早便有嚴整設計

  珠江曾被稱為“小海”

  與世界許多著名大都市早期因缺少規劃和自然發展而形成的混亂布局不同,廣州城很早便有了嚴整的設計。以宋城的街道為例,中、東兩城以宮署為中心,呈丁字形,西城是外貿商業區,呈井字形。城內還挖有南濠、清水濠和內濠,既可收舟楫之利,又有利於城內的防火和排澇。

  而且,為後人不太知道的是,歷史上的廣州,很長一段時間中都並不只是一個孤城。例如在宋代,廣州城附近修築有扶胥、獵德、大水、瑞石、平石、白田、大通、石門八個兼有軍事和商業性質的城鎮,即著名的“宋八大鎮”。這些“衛星城”與州城一道,構成了珠江三角洲上一片壯觀的城鎮群。

  當時的珠江水面遼闊,有“小海”之稱,城南的西澳(今南濠街一帶)是重要的內港,商船往來,百貨充盈,為“五都之市”,附近還有大市街(今惠福西路)、象牙街、瑪瑙巷等街巷,時人程師孟詩雲:“千門日照珍珠市,萬瓦煙生碧玉城。”

  “蕃坊”盡顯異國情調

  “蕃學”中有阿拉伯人高中進士

  如今的廣州街頭,隨處可以見到外國人的身影。實際上,早在南越國時期,廣州已成為象牙、翡翠、珠璣等奇珍異寶的集散地,胡人商賈往來不斷;唐宋元三代,在越秀區光塔路一帶形成的“蕃坊”,人數已達12萬~20萬人,呈現“蕃藥珍寶”,積載如山的盛況。

  廣州的“蕃坊”設立於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地點在今光塔街一帶。蕃坊設蕃長進行管理,蕃長的主要職責是管理“蕃坊”的日常事務和負責招徠商人。蕃長在實施蕃訪的行政管理時,要根據僑居國的法令和本國慣例行事。僑民有信仰宗教和保持各自風俗習慣的自由,可以在廣州購置田地和住宅。

  “蕃坊”是廣州城市中一個獨特景觀。有專家考證,宋代蕃坊最盛時,其範圍大致東起朝天路,西至豐寧路(人民北路),南達惠福西路,北抵中山六路。他們的民情風俗給廣州注入了一種奇特的異國情調。這裡有“繞耳皆穿孔”,戴20多枚耳環的波斯婦女,有“西裝革履”歐洲人,還有嗜嚼檳榔,“唾地如血”的東南亞人——這種習俗在廣州本地受影響的居民中也延續到解放前。由於人口的主力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因此建起了中國第一座清真寺——懷聖寺。此外還有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和印度人等。

  宋代,蕃坊內設有“蕃學”。這是應蕃人的要求,由地方政府興辦的學校。諸“蕃”子弟均可入學,學習中國文化。在蕃坊歷代外僑中不乏學者大儒。他們的子女在廣州上學,學習漢文化,並融入到社會上層。據傳阿拉伯人李彥升曾赴唐朝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並被任以官職。有的外商還被中國朝廷封以官職,如南宋時外商海達被任命為廣東鹽司提舉,泉州外商蒲壽庚任泉州市舶司提舉。其兄弟蒲壽宬曾任梅州知州7年之久,為官公正清廉,頗得民心。因他在任期間建亭保護民眾水井,解決吃水問題,後人曾賦聯謳歌:“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北宋時期中外可以通婚,但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規定外僑三代中有一代為官者,才有資格與中國女子通婚。一些“外來郎”想必也有“本地媳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