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打行
5月15日晚,我們去參加了巴黎著名畫廊艾瑪紐爾.佩羅但(Emmanuel Perrotin)在中環幹諾道50號的新空間開幕。畫廊在白立方(White Cube)的樓上,面積只能算是適中,但有一牆長十數米的落地玻璃面朝向維多利亞灣,當晚的好天氣讓人領受到香港的璀璨迷人。
對於畫廊主艾瑪紐爾.佩羅但,其國際地位來自明確的商業成功指數:合作過以及正在合作的藝術家名單包括達米安.赫斯特、村上隆、莫瑞吉奧.卡特蘭,法國頂級收藏家弗朗索瓦.皮諾特(Fran?ois Pinault)則是他多年的大主顧。佩羅但在1991年為赫斯特舉辦的個展“邏輯何時消逝”(When Logics Die),是這個明星藝術家最早的個展之一,6個月後,赫斯特便像火箭一般飛上了雲端。佩羅但也屬最早幾個預見亞洲藝術市場潛力並果斷行動的歐美經紀商,在“ArtHK”和“藝術登陸新加坡”,他的畫廊都有出現。把畫廊開到香港的計劃,一年前佩羅但在某次接受媒體採訪中就曾提到,他本中意香港歷史建築畢打行(Pedder Building),這幢七層樓是霍英東家族的物業,裡面已有本.布朗(Ben Brown)、高古軒(Gagosian)等頂級畫廊,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我們不能入駐那裡”,但他透露該樓的房租當時已經翻升了一倍,這一數字側面佐證了國際大畫廊從2011年開始的對香港的搶灘——在香港成為全球拍賣市場僅次於紐約及倫敦的第三大中心之後,當代藝術市場也趨利而來。
畢打行位於中環繁華地,畢打路12號。建於上世紀20年代的老樓現在成了國際當代藝術在香港的首選落腳點,紐約、倫敦的幾個國際大畫廊就混雜在二手名牌店和本土診所的門臉中入駐了香港。樓裡只有兩個老舊電梯,把一批批參觀者運上去要花費不少時間。七樓有2011年來港的紐約高古軒畫廊(Gagosian Gallery),剛剛開幕了德國攝影大師安德里亞.古斯基(Andreas Gursky)的首次亞洲個展;三樓是新進來的倫敦西蒙.李畫廊(Simon Lee Gallery),西蒙本人親自接待前來參觀謝莉.勒維恩(Sherrie Levine)新作的展會嘉賓;四樓是香港本土著名畫廊漢雅軒,展示空間看上去僅十幾平方米,可見地貴。
林明珠也說畢打行的房租“貴得沒法說”,不過她還是將自己“藝術門”的新空間開在了六樓,340平方米的面積在這棟樓裡給人的感覺有點奢侈。這位活躍於國際畫廊界的香港名媛這些年在上海開有三處空間。她的香港新空間和佩羅但畫廊一樣,也選在Art HK前夕的5月15日正式開幕。林明珠告訴本刊:“在2005年前,香港人根本不關心當代藝術,他們只關心珠寶和名牌。隨著Art HK的影響力擴大,兩年前我開始感覺到香港本土藝術氛圍的變化,所以決定將畫廊開回香港,2011年5月就簽下了這個場地。就像Art Frieze改變了英國人,我覺得Art HK也在讓香港變成一個可以媲美倫敦和紐約的當代藝術的Platform(平台)。”她認為歐美藝術市場向香港轉移不完全是低稅的原因,她說:“這兩年歐洲市場確實在萎縮,而香港地區市場在增長,也包括整個亞洲市場。大牌畫廊都來香港了,我不覺得是競爭,而是需要,因為香港這個地方一直就是商業中心和不同文化交流的中心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