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他們講求的是薩拉斯西瓦教授所言的“實效性”。他們不是先選擇一個目標,然後制定計劃去實現那個目標,而是對手頭可支配的財力和物力進行評估,然後構想可能的結果。實效性還包括薩拉斯西瓦所稱的“損失可負擔原則”。不要只看到一項投資可能帶來的驚人回報,要自問一下如果投資失敗,損失到底有多大。如果潛在的損失看上去是可以承受的,那就可以採取下一步行動。
“消極路線”的最終價值也許不在於它有助於達成樂觀情緒甚至成功的作用。它不外乎就是一種現實主義態度。畢竟,未來的確是不確定的,事情發展或好或壞。我們太過頻繁地產生這樣的願望:一定要制止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意外。
這一點對於世上最大的“消極事物”來說尤其正確。如果我們比平時更經常地想起死亡這件事,會有什麼好處嗎?正如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那句名言所說:“記住人都要死,這是據我所知可以避免產生你會有所損失這個思維陷阱的最好方式。”
不管我們多麼贊同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對於死亡的態度──“我誓與之抗爭”──直面死亡比否認死亡更為明智。有些事實,即便是最強大的積極思考都無法改變。
(來源: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本文節選自OLIVER BURKEMAN的新書'The Antidote:Happiness for People Who Can't Stand Positive Thinking',本書去年11月由Faber & Faber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