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日本真的鎖過國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4-07 10:24:02  


 
  鎖國之說,最早來源于德意志人凱姆弗爾(EngelbertKaempfer)對日本的描述。1690年,凱姆弗爾受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由長崎登陸,在日本度過兩年時光。回歐洲後,他便著書向西方讀者介紹途中見聞,他的三卷本日本史著作成爲當時歐洲人了解這個“神秘”島國的主要依據。

  但凱氏本人不通日語,與當地社會接觸也有限,他對于日本的理解,只能更多依靠在歐洲知識結構基礎上發揮想象。比如,他在書中否認日本語言文化和中國的關系,而猜測日本人是上帝懲罰人類建造巴別塔之後,由巴比倫漂流到東方的一支民族,竭力將日本同《聖經》扯上淵源。

  是凱氏本人的語言、知識、視野局限,讓他認定日本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國家。實際情况恰恰相反:被“鎖”的幷非日本,而是凱姆弗爾本人。19世紀初,他的書被譯介回東瀛,學者志築忠雄用“鎖國”二字翻譯一個西方人對日本的一知半解。

  19世紀的東亞,不但傳統世界秩序被民族國家體系打破,更爲重要的是,傳統的知識架構被西方語匯替代,各國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新體系、新知識、新詞匯重述曆史。于是“鎖國”這個在日本曆史上幷未出現的詞,“出口轉內銷”地成了日本人對于自己曆史的定識。

  19世紀中期以來的東亞現代化史,在今天的表述上相當一致:都是由封閉到開放,由落後到先進,由愚昧到文明。日本鎖國,與中國海禁、朝鮮閉關,一律被詬病爲導致民族衰落的病因。三國的民族主義學者,在抗拒殖民、救亡圖存的呼聲背後,也大都接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邏輯,把“開國”作爲新曆史的起點,否定此前“愚昧落後”的曆史。

  鎖國與開國的對立,其實是西方對東亞的文化殖民構想。這種構想背後的邏輯很明確:東亞現代史的起點,在于西方文明的輸入。在歐洲人到來之前,東亞世界已墮入黑暗和蒙昧,沒有能力更新自身。

  這一策略可說相當成功,表現在東亞人斬斷自己曆史的努力甚至不亞于西方入侵者。當代日本人的常識中,是美國佩理艦隊的“叩門”開啓了日本的現代化。中國人定義的“近代”起點,也在1840年鴉片戰爭。這種以“歐洲人來了”爲中心的叙事,一邊批判了殖民主義,一邊强化了殖民主義的歷史意義。

  但是,中國真的如此封閉嗎?日本真的鎖過國嗎?在東亞普遍走向復興的今天,應有更多人追問這種歷史叙述的前提。(來源:東方早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