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在對日態度上,國民黨和知識階層人士分為和戰兩派。汪精衛、周佛海、陶希聖、胡適、高宗武等人認為中國國力衰弱,與日本作戰必敗,極力主和。為了使日本停止進一步侵略中國,胡適甚至還提出過承認“滿洲國”的主張。
1937年8月5日,陶希聖、胡適還分別給蔣介石的“文膽”陳布雷寫信和上條陳,提出與日本達成“一刀兩斷”的方案,其內容為保持冀察領土完整,保守河北中部的滄州、保定一線,以外交手段收回平津。而其交換條件則為“放棄力所不及之失地”。
陶、胡二人所主張放棄的“力所不及之失地”,指的就是東三省。條陳中,陶、胡明確提出,在東三省人民可自由選擇國籍以及將來可以用“總投票表決”的辦法 “復歸中華民國統治”等四項條件下,中國可以放棄東三省,承認偽滿洲國。陶、胡二人企圖以此換取日本讓步,自東三省以外的中國境內全面撤兵,從而“根本調整中日關係,消除兩個民族間敵對仇視的心理”。
陳布雷見到陶希聖的信件和胡適的條陳後,于8月6日轉呈蔣介石,同時寫了一封短函,表示自己的意見。函中,陳布雷明確否定了陶、胡之見,但肯定二人的“忠誠迫切”。蔣介石見到後,在第二天召開的國防會議上介紹了胡適的“主和”主張。加以譏刺,但他未點胡適的名,而是稱為“某學者”。參謀總長程潛則很生氣,直斥胡適為“漢奸”。
當晚召開國防聯席會議時,蔣介石說:要知道日本是沒有信義的,他就是要中國的國際地位掃地,以達到他為所欲為的野心。所以我想如果以為局部的解決,就可以永久平安無事,是絕不可能,絕對做不到的。
甲午戰爭以來的歷史證明,日本軍國主義者不僅沒有“信義”,而且貪慾無盡,得寸進尺。以為承認“滿洲國”,放棄東三省就可以使日本軍國主義者止步,換來中日間的長久和平,實在是一個天真而幼稚的幻想。在這一點上,作為學者的陶希聖、胡適糊塗,而蔣介石卻比較清醒。
|